阅读应服从内心的需要
发表时间: 2018-07-23来源: 中国教育报

  似乎还没有从忙碌的工作状态中回过神儿来,暑假便倏忽而至。溽热而漫长的夏夜,正是读书的好时节。这时候,不由得想起清代张潮《幽梦影》里的一段话:“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读书的内容我们或许不必照搬,但古人顺应天时、把握机缘、潜心读书的思想,却很值得借鉴。

  我之读书,先前很少计划,而这个暑假,读书计划却是分外明晰,其原因在于遇到了袁行霈先生的《学问的气象》(新世界出版社)一书。

  《学问的气象》出版于2009年1月,收录袁先生30年间撰写的短文约110篇,粗粗翻阅,可谓琳琅满目,篇篇心仪。9年前出版的书,应该算是一本“旧书”,然而书虽旧,观念却丝毫不落伍,特别是在论学部分,先生以气象论学问,倡横通与纵通,谈体志与气韵,确是高屋建瓴,读来似醍醐灌顶,令孤陋寡闻的我如获新生。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地读了许多年书,直到遇见这本《学问的气象》,才总算是摸着了一点读书治学的门道,心里顿时敞亮起来。

  袁先生的治学之法和为师之道,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确实具有启示性的意义。教师每天埋头繁重而琐碎的工作,疲惫甚至是麻木地行走在路上,久而久之难免会失去方向,读这样的书,可以帮助我们检视内心,与自己的灵魂深度对话,从而走出做教书匠的窠臼,重新树立为人之师的“气象”和“格局”。身为教师,有点“学问”意识,才能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营造一方可以仰望的星空。

  这个假期,我打算系统地读几本袁先生的学术专著:《中国文学概论》《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渊明研究》,还想重温一遍袁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读一读为纪念先生八秩华诞而出版的《从游集》和《双清集》,从先生友朋及后辈的角度去了解一下袁先生的治学和为人。不惑之年,重新迷上“教科书”,只为正本清源,贯通古今,对于我这个只念过中师,却又对学问充满向往的人来说,就好像是以另一种方式走进了大学讲堂,补上了缺失太多的专业课,想来真是好生畅快!

  如果说读学术专著、专业理论书籍可以提升自身修养,那么读教师专业成长书籍则可以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以往很少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类的书籍,后来,得益于《中国教育报》的推介,我对此类书籍有了新的认识,也开始逐步涉猎。读王木春老师的《过去的课堂》《先生当年》,会心一笑,受益匪浅;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不跪着教书》,触动心弦,感慨万千;而读余党绪老师的《祛魅与祛蔽》,不仅深受启发,获益良多,还让我由此发现了连中国老师的两本《语文课》,《语文课》提到的“让孩子走向成熟并再次天真”以及《语文课Ⅱ》提到的“师生共同步入葱茏草色与万丈原野”,都是深得我心的语文教育论断。好的教师专业成长书籍,不教条,不枯燥,它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教学由技术上升为艺术,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活力和魅力,阅读它们,就是和教师行业里的志同道合者实现灵魂的对话,增加我们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放眼当下语文教育,学生课外阅读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家长经常会向我们请教:该让孩子读些什么书?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给学生的读书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那毕竟是说不过去的。

  以往,我个人的阅读取向很少涉及童书,但是由于工作的需要,加上年龄的增长和身份的转换,却不得不越来越多地关注童书。我渐渐发现,“童书”的学问,也实在是大得很。现如今,童书的出版异常繁荣,但数量与质量却难成正比。我向来不赞成让孩子们读“青少版”“精缩版”“名家名著无障碍阅读”类的读物,而是更倾向于让他们读一些原汁原味的、文学色彩比较浓厚的,甚至有点难度的经典作品。原版的中外名家名著和中国古典诗词自然是首选,而当代文学中的一些优秀作品,也同样不容忽视。

  “我们小时候系列”(共9册),是当代作家王安忆、苏童、毕飞宇、迟子建、周国平、张炜等写自己童年经历的书,装帧设计小巧别致,文字水准也属上乘,书中还配有少量精美的插画,阅读和收藏价值兼备。先前由明天出版社出版,201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了略有调整的新版,增加了宗璞的《烟斗上小人儿的话》。这套书尤其适合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对我们而言,是重温和怀旧,对孩子们而言,却是了解过去,亲近文学。此间,还要读一本年初买到的刘绪源先生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童书加儿童文学理论,互为参照,想必会使认识更加深入。这可以说是为职责而读书。

  最后说说为志趣而读书。为个人的志趣读书,看起来不是很重要,但往往让我们于不经意中发现真知,于随便翻翻中撞见学问,它能让我们的阅读始终富含动力,葆有活力,独具魅力。

  为志趣而读的书,可以杂一点。我个人比较钟情书画和文化艺术评论的书,当然,也不拒绝图文并茂的美食专论和质量上乘的连环画等。范用的《叶雨书衣》《存牍辑览》,陈子善的《签名本丛考》,韦力的《书楼寻踪》,都是买到以后就束之高阁的“闲书”,平时无暇顾及,这个假期终于可以一饱眼福了。

  阅读,不论是为使命,还是为责任、为志趣,最终都要服从内心的需要,这样读书才不会背负功利,陷于被动。

  (张艳亭,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五一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慧磊
相关稿件
新时代加油干
文明影音
文明创建
先进典型
志愿服务
网络公益
文脉中华
书读中国
推荐新闻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