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广东河源龙川县乡村“复兴少年宫”:搭建儿童成长大舞台
发表时间:2022-04-19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

  河源市龙川县是广东省首批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试点县之一,自2021年7月启动试点建设工作以来,该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乡村学校现有设施,结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需要,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和非遗资源,面向农村广大少年儿童常态化开展国学教育、传统山歌、口才艺术、体育武术、劳动实践等特色公益活动,有力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龙川县乡村“复兴少年宫”儿童阅读区

  首批选定14个试点单位,探索提出“八有”建设标准

  为有效推进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工作,龙川县成立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共青团、妇联、教育、民政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机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文明办主任兼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日常事务,统筹协调指导基层乡村“复兴少年宫”开展各项工作。

送教下乡开展客家山歌公益课程

  在前期综合调研评估的基础上,该县遴选一批有条件、有师资、有活力的乡村学校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为首批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再逐步全域铺开。2021年8月,龙川县乡村“复兴少年宫”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并为首批试点单位授牌。首批14个试点单位分布在11所乡村学校和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每个试点单位均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设立了管理办公室,由校长或实践所长担任主任,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器材设施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工作守则》《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和《重大活动安全预案》,确保乡村“复兴少年宫”的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在推进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工作中,龙川县统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乡村学校少年宫阵地资源,坚持依托现有场地,按照一室多用、一地多用的原则,对现有的教学设施进行合理有序的修缮、改造、共享利用,做到“教室就是活动室,操场就是活动场,课桌就是活动台”,不另起炉灶,不重新建设。探索提出“八有”建设标准,做到有机构、有制度、有场地、有设备、有队伍、有品牌、有活动、有建档,并统一命名、统一标识。同时,深入挖掘、整合县域内优势阵地资源和非遗资源,打造特色阵地。

龙川县乡村“复兴少年宫”国乐室

  开展送教下乡活动120场次,未成年人1.5万余人次受益

  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龙川县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骨干作用,以乡村学校教师志愿者为主体,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吸纳各类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文体骨干、退休教师、老干部、大学生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为校外兼职辅导员,形成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由县乡村“复兴少年宫”定期统一对辅导员队伍开展岗前培训,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激发工作热情。目前,从学校教师、专业志愿者中选聘乡村“复兴少年宫”辅导员52人,开展集中培训3次,累计培训达156人次。

手工木艺特色公益课程

  同时,全县各试点单位积极动员本地文艺志愿者,因地制宜引入志愿服务项目,分别开设客家山歌培训、木偶戏教学、国乐课堂、国画课堂、国学课堂、木艺课堂、乐高积木、口才艺术、体育武术等一批特色课程,如涧洞小学的体武课,佗城中心小学的衍纸艺术、黎咀中心小学的传统非遗手擎木偶戏体验课等项目,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各类节日主题活动共2990余场,有效打通服务农村少年儿童的“最后一公里”,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实现学中乐,乐中学。

  为解决试点单位师资不足难题,龙川县乡村“复兴少年宫”建立活动衔接机制,出台了《龙川县乡村“复兴少年宫”辅导员送教下乡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专业志愿服务队的丰富资源,精心打造了一批优质志愿服务项目,如:客家山歌传承人主导的传统山歌、河源市金牌评委主导的口才艺术等精品项目,综合打造“小珑小川来啦”送教下乡服务品牌,根据不同需求,将不同的特色课程分别送到各乡村“复兴少年宫”。截至目前,共开展送教下乡活动120场次,农村受益未成年人1.5万余人次,为乡村少年儿童带去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也对镇村一级的乡村“复兴少年宫”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记者 黄敏立 通讯员 曾祥太)

责任编辑:黄 舒雅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