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辩证思维
发表时间:2019-06-25    来源:湖南日报

  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办,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怎么干,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认真研究解决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问题。

  一、正确处理上与下的关系,既要准确“接收信号”又要主动“调频调幅”

  吃透上情,找准工作对接点。即首先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我们是为党、为国家培养人才,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入耳入心入行。

  摸清下情,找准工作结合点。即首先要解决“走什么路”和“靠什么法”的问题,这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我们要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走“群众路线”,深入学生,了解学生,靠调查研究,靠理论思考,靠深入落实,否则就找不准“穴位”、激不起共鸣、发挥不了作用。思政课教师要经常“望闻问切”把脉学生思想动态,研判教学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不会乱点“鸳鸯谱”。

  立足实情,找准工作切入点。即首先解决“定什么调”和“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处处以学生为中心;要做到以实为本,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重实绩。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来创新教学模式,做到方法同拍;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进程来推进教学改革,做到工作同步。把大学生引领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上来,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用得上,从而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到课率、抬头率、上座率,特别是“点头率”,使思政课育人作用真正取得实效。

  二、正确处理虚与实的关系,既要练好“唱功”,又要练好“做功”

  要虚功实做。科学的务虚有助于认清工作的形势,把握趋势,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一要联系实际定好目标,既高度体现为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路线的服务作用和保证作用,又不脱离教学对象实际和本校、本地的具体情况。二要联系实际理顺思路,在“实际、实用、实效”上下功夫。三要联系实际做好创新,使思政课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精炼管用,让学生受益。

  要实功虚驭。一要善于通过课堂阵地抓落实。课堂教学要学会倾听,与学生互动。二要善于通过典型推动抓落实。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不断培育典型,发现典型,总结典型,推介典型,再用典型来促进教学、推动工作。三要善于通过实践教学抓落实。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学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虚实结合。加强思政课教学,既需要“务实”也需要“务虚”,这就要把握“实”与“虚”辩证法。既要重视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关注、借鉴成功经验,脚踏实地做好探求、摸索;又要以实践为基础,着力进行理论思考、总结,进而指导、解释实践,从而做到虚实结合。

  三、正确处理内与外的关系,既要“成功于内”,又要“力发于外”

  以自身的高素质追求教学的高成效。一是善于从情怀上用心。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教学才会棱角分明、有情有义,靠透彻理论去说服学生,以崇高使命感召学生。二是要善于从理论上思考。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思考、分析问题,也是一种平庸的表现,是难以胜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任的。三是要善于从视野上观察。要有宽阔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大道理”讲明白、“小道理”说清楚,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以自身的高水准追求教学的高成效。第一,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思政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培养的是人的道德情操、政治素养和其世界观、价值观,思政课之难不在于如何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在于如何让这些知识内化于心、外见于行,与学生的人格融为一体。要“言传”更要“身教”,做一名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第二,既要做专家更要做“杂家”,需要有十八般武艺,既要有丰富的理论功底,又要有宽厚的历史、人文、社会甚至工程、音乐、美术方面的知识,还要熟悉现代信息技术。

  以自身的好形象追求教学的高成效。新时期思政课教师要塑造三种形象:一是政治过硬的形象。要真正地“姓马信马”“在马言马”“信马用马”,坚守职业的政治站位,坚定自身的政治信念,坚持教学的政治纪律;二是甘为人梯的形象。倡导“为教书育人做挑夫,为学生成才做纤夫,为学校建设做车夫”的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三是开拓进取的形象。要把对岗位的追求变成对事业的追求,把组织和师生对自己的要求变成自我加压、自我奋斗的动力,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李正军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基地)

责任编辑:王欣舒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