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思政课 关键在教师
发表时间:2019-03-28    来源:浙江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一重要论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为我们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科学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真正让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解决当代中国复杂问题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样也是科学,而且比一般的科学教育要求更高。思想困惑、理想信念问题不是简单的“知”的问题,而是与社会、与家庭、与人生、与个人阅历密切相关,涉及到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要获得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一刻也离不开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否则就容易偏离正确的轨道、迷失前进的方向。

  高校思政课作为承担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必须始终聚焦认知、情感和能力三维育人目标,紧紧围绕“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坚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初心”,体现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使命光荣,责无旁贷。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要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为基本遵循,根据学生的特点,以个性化的风格,引导学生从理论学术方面去探究教材中涉及的系列重要问题;通过批判性学术思维的锻炼,引导学生认同教材的重要判断与命题,进而让学生理解这一学科更深层次的内在逻辑,达到对理论体系的系统建构。惟其如此,才能使构筑大学生精神之厦的“蓝图”不走样,才能保证思政课的课堂“源头活水常清”,才能真正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二、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研究,真正让高校思政课教学“活”起来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思政课教师从事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是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因而熟悉理论、形成判断和评价能力,就不只是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样的知识”,还要培养判断意识、理论判断力、理论敏感性。

  应当看到,当前,“90后”甚至“00后”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必须有适合其特点的方式方法,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特别是要加速丰富线上线下教育渠道和载体,善于运用互联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建设“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网络教育空间。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学生的获得感、满意度。

  为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渴望生动鲜活的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一现实诉求,我们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研究式、讨论式、辩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历史观、国情观和价值观教育有机融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调动大学生参与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热情。“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称之为“理论课”,需要揭示规律的科学性、深刻性、解释力。

  莲发藕生,必定有根。大国复兴,必定有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从“根本保证”“有力支撑”“深厚力量”“重要基础”四个方面高度概括和总结了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基础和条件。我们思政课教师应有充分的理由、充足的自信讲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努力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魅力,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理论引导能力、学术研究能力、课程教学能力、回答重大现实问题能力,坚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定理想信念放在思政课教学的首位,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讲清理论,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真正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

  三、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真正让高校思政课教学“强”起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思政课教师不只是教授知识的导师,还是思想和道德的导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方面的要求,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既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也是思政课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的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前,进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队伍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对他们的培养更要看重教师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青年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都有着自己的专业背景。如何适应思政课教师这一新角色的岗位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党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严格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培养造就一支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高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卓越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练就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的政治立场、娴熟的育德能力,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学生的获得感、满意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更好肩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陈仁涛 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欣舒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