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就思想精神高地
发表时间:2018-05-09    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红色文化实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道路上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也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常州大学办学40年以来,矢志不渝、牢记使命,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打造以红色文化为特色的教学与研究平台,着力构筑思想精神高地,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挖掘红色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 

  常州大学党委高度重视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新学期伊始,学校校、院两级全体党政领导纷纷走上讲台为本科生讲思政课、进入课堂听思政课。学校在2017年相继于7月7日建立江苏省内首家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11月22日成立全国首家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加强对区域红色资源的研究挖掘和转化运用。学校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先后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周恩来纪念馆、中共上海一大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等20多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同开发全国首个红色文化资源大数据库,开展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类数据的采集与储存。2017年12月11日,常州市委宣传部与我校共同主办的《铭记·1937·南京大屠杀》大型历史组画展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此次活动被列入2017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后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促进深度融合,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学校积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积极探索大学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使“责任”校训、“勇担责任,追求卓越”学校精神和常大校风等组成的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学校以常州地方名人命名了华罗庚学院、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史良法学院、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等二级学院,命名了秋白路、太雷路、代英路等校内道路,设立史良大讲堂、秋白大讲堂等等,把优秀的常州地方文化引入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学校还精心打造以社区、企业、烈士陵园、革命基地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地群。积极培育身边典型,初显成效。如马晓坤同学入围中国好人榜;集剪纸文化公司负责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者于一身的“剪纸哥”丁浩被授予2017年江苏“最美大学毕业生”荣誉称号。

  彰显文化自信,努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启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固本工程。引入优秀戏曲作品进校园,组织全校师生观看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剧目、反映农民工子弟现实生活的《留守小孩》演出。学校还开展中国传统节日进校园活动,通过清明节的祭祖倡导、悼念革命先烈的扫墓活动、端午节校龙舟队的划龙舟表演和比赛、重阳节的社区敬老等活动让学生系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习俗等,营造关注传统节日的良好氛围。在每年的非遗日、新生入学时,组织师生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接受非遗文化教育。

  同时,学校还通过成立国学研究院、瓯香书院、荆川书院等机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举办“中拉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设立龙城大讲堂,大力引入校外资源参与教育教学,众多国学专家、知名学者先后做客大讲堂讲学。积极组织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与地方共建中华孝道园,每年组织新入职教师接受孝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常州大学龙舟队参加全国级别最高的龙舟赛事并亮相央视,以划龙舟和舞龙为特色项目来弘扬“龙城常州”的龙文化精神。

  创新工作载体,精心孵育常大特色的互联网+党建文化 

  目前,常州大学党建记实平台主要分为党建教育展示和党建工作记实两块内容,囊括了全校所有二级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党支部书记和每个党员的活动信息,并明确职责与义务。该平台通过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APP等新媒体技术,搭建了党建工作信息发布交流、党建微视频、微党课、党建微阅读等宣传教育平台;实时记录了各级党组织开展的“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理论学习研讨、党费收支、党员发展、学习培训、红色之旅活动、廉政教育等线下活动。该平台还设有自动短信提醒功能,对未按要求开展党建活动的党组织负责人会以短信形式提示督促。党建记实平台实现了推进党建工作规范化、高效化和科学化。

  厚植双创土壤,持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培育 

  学校重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2016年11月4日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阵地、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创新创业灵感的萌发地。建成了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常青藤创业街区为代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并配套奖励、资助和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了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软硬环境。重视以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核心的学生社团组织的纽带作用,让兴趣相投、目标相近的人凝聚起来,形成交流、互助、启发的合力。重视榜样的力量,联系发掘知名校友、成功企业等社会资源,通过创业讲座、实地考察、企业实践等途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正确理解创新的适度性,让创业人员敏锐把握社会需求,注重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中屡获佳绩。在2017年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中荣获特等奖两项并捧得“优胜杯”。

  (程纯,系常州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杨 学静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