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社会革命须一以贯之
发表时间:2018-04-03    来源:光明日报

    【学原文 悟原理】   

  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新判断和新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也是实践,是社会革命的理论指导,也是社会革命的实践方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革命的成果”的判断中,社会革命是完成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革命的继续”的判断中,社会革命是进行时和将来时。此判断既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革命的关系,以及不同时期社会革命的关系,又深化和提升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为进一步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新判断的创新性及科学性,既要通过“回看走过的路”和“比较别人的路”明确“从哪儿来”,又要通过“远眺前行的路”弄清“往哪儿去”,并由此深刻认识一以贯之地进行社会革命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回看走过的路,社会革命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不二法门。社会革命包括广义社会革命,如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也包括狭义社会革命,即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并列的社会领域的革命,如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

  近代以来,围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仁人志士不懈探索,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推出一个个救国方案,结果都被历史淘汰。尤其是作为20世纪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辛亥革命,功败垂成的主要原因是,从社会革命角度提出平均地权,但并未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诚如蒋梦麟所言:“中国国民党过去领导了一场政治革命,但是没有认识到中国正在进行一场社会革命。共产党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抓住了这场革命的领导权。所以,美国无论怎样做,最多能推迟国民党的失败,却不能改变其结局。”实践表明,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主要形式的社会革命,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毛泽东所言的“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改革开放初期,为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与体制障碍,我们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号召,并把改革开放定位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二次革命以第一次革命为参照,第一次革命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侧重制度选择,改革开放侧重制度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释改革开放时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这既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宗旨和功能,又进一步明确改革开放的革命性定位。

  比较别人的路,确立自己的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社会革命的运行轨迹。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革命由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路径,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有识之士。蔡元培说:“1911年的中国革命是一场政治革命,而现在则是朝向社会革命的方向发展。俄国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和借鉴,因为它同样是以一场政治革命开始,而终演变为一场社会革命。”有鉴于此,党的二大明确了党的奋斗纲领:以打倒军阀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为最低纲领,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高纲领。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击溃否定中国发展道路的中国崩溃论,而且也用实践证明,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发展模式,“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远眺前行的路,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强起来的必由之路。时代是思想之母,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站在新方位和新起点上解决新矛盾与新问题,是新时代继续进行社会革命的新使命。围绕新时代推进新的伟大工程,将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在新时代一以贯之地进行社会革命所提出的具体要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党的自我革命是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途径,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的基础与保障。过去五年,中国共产党创造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是党的自我革命的结果,也是社会革命的产物。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一以贯之进行社会革命,必须与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相结合。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眺望未来,秉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与革命斗志一以贯之地进行社会革命,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客观要求,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且还能提升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度和水平。

  (作者:徐奉臻,系黑龙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杨 学静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