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战略标识
发表时间:2018-03-29    来源:光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重要部署要求,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再次强调“要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坚如磐石,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建设世界强党的高度自信自觉催人奋进。

  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党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战略举措。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曾提出构建一个“让人不想腐败”“让人不敢腐败”“让人不能腐败”的惩防并举体系,要求努力把“不能为、不敢为、不想为”的工作抓实做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建设目标更加成熟和完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首次提出“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指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要求“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明确提出“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十九大报告不仅把“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总结提炼为过去五年的历史性成就之一,而且强调新时代“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必须“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就要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取得压倒性胜利,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社会氛围。

  在“减存量、遏增量”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2015年2月12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全党要清醒认识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利剑高悬,以顽强意志和坚定决心,持续形成强大震慑,坚决减存量、遏增量,确保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把“坚决减少腐败存量,重点遏制增量”,作为反腐败斗争的战略任务。

  十九大审议通过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成绩时强调要清醒看到“消除存量、遏制增量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在今后五年的工作建议中仍然作出“减少腐败存量,重点遏制增量”的重大部署。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必须“坚决减存量、重点遏增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实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目标,务必在“减存量、遏增量”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既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一寸不让地整治“四风”问题,力度不减地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节奏不变地强化“六大纪律”,全面落实管党治党的两大责任,提高腐败问题的发现率和查处率,形成对腐败问题的正常遏制状态,有效解决“腐败增量”问题;同时,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正视和评估“腐败存量”,探索化解“腐败存量”的方式方法,以坚如磐石的意志和决心啃下反腐败斗争中的“硬骨头”。

  构建中国特色的反腐败理论体系

  反腐败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学科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解决中国的腐败治理问题,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无疑需要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作指导,需要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作支撑,需要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作阐释。

  研究、回答、指导中国反腐败问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中国的国情、党情、民情出发,从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出发,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出发,从中国共产党气势磅礴的革命、建设、改革实际出发,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和使命担当出发,推进中国积累的反腐败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开展反腐败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研究和建构,以学科化、中国化的反腐败理论指导中国反腐败实践、阐释中国反腐败道路、形成中国反腐败话语体系,以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体系的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目标的实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作者:董瑛,系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教授;本文系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风反腐新理念新实践研究”〔17BDJ034〕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项 丽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