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引领中华文化走向新辉煌
发表时间:2015-09-30   来源:求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以其针对性、及时性、前瞻性和科学性,获得广泛认同。守正创新才能历久弥新,我们要把“两创”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引领中华文化走向新辉煌。

  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的时代背景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提出,顺应了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新期盼,符合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可以说应运而生、正当其时。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所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思想文化领域也取得很大成绩。但从总体看,文化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文化之根,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割断这个文化脐带。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尽快固本培元、延续根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使中国人保持中华民族特性,已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提出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以对民族、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旗帜鲜明地正本清源,纠正过去对待传统文化的片面态度、错误观点和偏激做法,恢复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独特的精神标识,并激发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培育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势所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利益日趋多元,转型期思想复杂,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的问题比较突出,社会价值秩序的纠偏和重建已刻不容缓,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应该从哪儿入手培育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恩、行善、仁爱、谦让、孝道、诚信、勤俭、清廉、敬畏等道德观念的时代价值,使其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源泉和滋养,从而使人性归于向善的、向上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培养出有优秀道德品质、有崇高价值追求的中国人,使社会归于良好的运转秩序、文明风尚。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任务所需。当前,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一方面,民族复兴是一个系统,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内涵,文化复兴是其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华民族复兴是不完全的甚至是畸形的。另一方面,文化具有先导性的作用,文化复兴对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的建设起着引领、促进和支撑的作用。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为此后2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奠定了思想基础;欧洲文艺复兴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且直接推动了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就是要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以兼收并蓄的精神,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使中华民族文化创造新形态,焕发新活力,再创新辉煌,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显著标志和强大精神力量。

  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当前,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和做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本方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科学回答了我们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立场、目的和方法三个重大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解决了立场问题。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一段时期以来,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上,有两种错误的立场:一种是将其视为封建腐朽思想,采取痛恨、拒斥、污化的态度,数典忘祖甚至丑化祖宗;一种是将其视为救世治弊的唯一良方,对孔子顶礼膜拜,一切按古人的行为方式行事,企图恢复封建时代的“尊孔读经”、以儒治国。这两种立场,不是把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放到历史进程中去把握,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立场是,尊重而不盲从,把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还原一个在中华民族文化创建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真实孔子,承认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的历史功能和当代价值,汲取其在治国理政、道德教化上的智慧;同时,也看到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当时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存在过时的、腐朽的、糟粕性的东西,不能盲从。鉴于近代以来贬孔反孔的消极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极其坎坷的命运,当前我们应更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取礼敬、自豪的态度,坚定对自身传统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的确,世界上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古圣先贤,莫不采取引以为豪、倍加珍惜的态度。法国先贤祠供奉了伏尔泰、卢梭、雨果、居里夫妇等历史文化名人,成为法国人思想与精神的圣殿,值得借鉴。

  第二,它解决了方法问题。当前,社会上一些学术机构、民间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很高,但是由于方法不当,结果常常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有的只注重形式,简单效仿古人的行为方式,不了解真正内涵,本末倒置;有的照搬照抄,一股脑儿拿来就用,邯郸学步;有的急功近利,妄图利用传统文化赚钱盈利,导致种种低俗、荒唐的现象,等等。所有这些,不仅达不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甚至可能授人以柄、遭到非难。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则强调,对传统文化要在批判继承中推陈出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我们要通过赋予新意、改造形式、增补充实、拓宽延展、规范完善等具体方法,科学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价值,使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相协调、相适应,实现其当代价值。

  第三,它解决了目的问题。所谓目的,就是传统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往回走还是往前走,复古还是复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王朝更替的历史,形成了新的社会形态。传统文化如果往回走,既失去了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也违背了历史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规律,只能是作茧自缚、固步自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吸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文化,形成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要求,与当代文明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社会主义新的文化形态。实际上,中华文化就像一条流动的河,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潮流不断向前。它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强大活力,就是在继承中发展,一步一步地从传统走向现代,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我们要顺应这个潮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梳理中华文化这条大河的源头,把流向未来的河道疏直拓宽,使中华文化复兴的洪流滚滚向前。

  三、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方针长期坚持

  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方针,是因为它是管根本、管长久的,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一以贯之地坚持。

  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本方针的长期性,是由文化发展本身的长期性决定的。文化是一种积淀,文化创造靠的是积累。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一位文化大家的成功,一个文化繁荣时代的出现,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列宁曾指出,文化任务的完成不可能像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那样迅速。在文化方面,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孔子在春秋时期创立的儒家思想,当时只是百家之一,经历了好几代“孔子门生”的不懈努力,到西汉时期才确立了主导地位。佛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历了数百年的融合发展,到唐代才真正实现了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文艺复兴从13世纪末的意大利兴起,直至16世纪才在欧洲盛行,时间长达400余年。我们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领文化复兴,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更不能采取暴风骤雨、运动跃进的方式,必须尊重文化的内在规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推进,久久为功,才能完成好承担的历史重任。

  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本方针的长期性,是由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决定的。当今时代,人们思想空前活跃,呈现独立性差异性多变性的显著特点,要从传统和现代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取得“最大公约数”,任务更为艰巨。在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如何回应和化解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并通过交流互鉴,将西方的优秀文化熔铸内化到中华文化的母体之中,任务尤其艰巨。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华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没有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努力是完成不了的。我们只有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继承传统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吸收外来文化结合起来,以海纳百川、呼吸四海的气魄,进行深层次的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完成转化再造,实现凤凰涅槃,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灿烂文化。

  历史经验说明,好的方针,要收到好效果,贵在落实,贵在坚持。我们要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本方针持之以恒地贯彻好、落实好、执行好,始终发挥引领中华文化走向新辉煌的根本作用。(李军: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