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基点
发表时间:2015-04-06   来源:光明日报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代中国处于“三个没有变”与“三个前所未有”共存的阶段,必须把实现国家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作为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三个没有变”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坐标,强调“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前进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把“三个没有变”与“三个前所未有”统合在一起,是认识当代中国发展客观基点的辩证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认真领会。

  “三个没有变”,意味着当前我国总体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保持清醒,不能头脑发热、超越阶段,必须坚持党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基本路线的贯彻一以贯之,中国的发展接续发力。习近平同志重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的最大实际和客观基点,强调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体现了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同时也要看到,当代中国虽然处于“三个没有变”阶段,但与初级阶段的早期时段又有很大不同,体现出阶段性的新特点,这就是“三个前所未有”。“三个前所未有”,标志着当代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中的较高阶段,是正在逐步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迈进的爬坡过坎阶段。李克强总理在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年会的致辞中提出“双中高”,即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应当说,“双中高”是当代中国所处发展阶段基本面的准确概括,标志着那些象征初级阶段的中低端的发展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更高阶段的中高端的发展逐步进入历史主流。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既考验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和政治定力的历史耐心,又考验我们闯关夺隘、攻坚克难的战略决心。这个历史耐心,就是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跑好每一棒,把历史的接力赛稳健地推进下去;这个战略决心,就是要团结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力量,坚决斗争、勇毅笃行,努力化解“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巨大风险,推动中国实现由大向强的跃升。为此,必须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也是时代的主旋律、最强音。

  当代中国处于发展模式基本定型但又尚未实现现代化的阶段,必须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人民基于中国国情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这一模式已经并正在继续展示巨大而独特的中国优势。但也要看到,中国模式的诞生还不到一百年,“少年时期”的中国模式要与“成年时期”的西方模式在竞争和斗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需要经历极其艰难而曲折的历史过程,需要中国共产党长期不懈地努力奋斗。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因此,从制度这个层面看,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基点就是:中国模式基本成熟基本定型,但尚未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制度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当前,中国模式已经呈现以下特征:党的领导是最本质特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根本任务,“五位一体”是总布局,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内在要求,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根本原则,社会和谐是本质属性,和平发展是必然选择,等等。这些特征要继续保持和彰显,进一步发展成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但中国模式现状与制度现代化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主要体现为国家治理尚未完全实现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又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只有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才能在短短几十年转型进程中稳步释放西方社会几百年转型中遇到的巨大风险,从而实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托底保障;只有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才能把发展的稳与快统一起来,把发展的质与量统一起来,从而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纳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其中的深意,就是要把国家治理现代化打造为中国模式的核心模块之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进而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潮流。为此,必须统筹“四个全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抓住这一主要矛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实现党和人民奋斗目标的进取之道,也是中国模式的优化之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有直接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全面从严治党,涵括依规管党、制度治党的应有之义。可以预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国模式必将实现优化升级,体现出发展中国、引领时代的伟力。

  当代中国处于经济贡献世界最大但又尚未完全实现国家强盛的阶段,必须把统筹富国与强军作为重大战略任务

  从经济贡献看,近十多年来,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最强大的一支力量。从经济规模看,中国自2010年以来,经济总量就稳居世界第二位。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均表示,根据PPP(购买力平价)方法来衡量,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虽然当前我们尚不认可经济总量超美的数据,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GDP超过美国是或早或晚的事情”。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总结了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基本规律后认为,大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总是不断变化的,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兴大国的崛起。把这一规律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结合起来看,中国处于崛起进程之中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事实。但必须看到,大国崛起,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也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大大提升国家的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和外交力,进而提升综合国力,真正实现崛起。因此,从世界影响力这个角度看,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基点是:世界性的经济贡献巨大,但整体的世界性影响力尚不能与经济贡献相匹配,综合国力尚未达到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要求,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这样的和平发展道路上实现崛起,与近代世界大国大都通过暴力的方式崛起形成鲜明对比,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没有先例,加之我们块头大、分量重,我国快速发展必然会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必然招致西方大国围堵遏制,实现崛起绝非易事!必须把富国与强兵统筹起来,让强大军事实力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定海神针”,确保无论他国是否乐意、国际环境是否宽松,都能实现和平崛起。客观地看,目前,我军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应尽快缩小差距,迎头赶上,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时指出: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构建集军事安全在内的多种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为国家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安全保障。(刘光明,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基点和时代特征,为我们党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决策部署提供了基本依据。我们要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大战略判断的精髓要义。
责任编辑:张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