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修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诉求
发表时间:2014-09-19   来源:光明网

  习近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系列解读五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这一传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滋养了惊天启迪的伟大民族精神,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营养和强大动力。常言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说的就是崇德修身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的重要讲话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 而“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今天,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崇德修身、修身养性。

  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对于立身做人、成就事业非常重要。人格魅力说到底就是“德”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只有把修德养性作为终生必修课,才能不断提高思想境界、丰富精神世界,形成高尚情操,以人格魅力铸就事业丰碑、创造人生辉煌,赢得人们尊重和爱戴。

  然而 ,当前面临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态势,思想道德防线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侵染。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失信,销蚀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任,严重危害着社会与人际和谐。因此,在全社会开展崇德向善、全民修身行动,既是一项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也是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诉求。习近平同志今年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面向全社会做好这项工作。”

  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讲话,既指明了崇德修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性,也明确了当前崇德修身的重点内容和目标指向性。当前,在全社会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尤其应当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上下功夫、用气力、见成效。

  明大德,铸牢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确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义无反顾、矢志不渝地献身于伟大的事业而不畏任何艰险。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是一个人的首先要修好的“大德”,也是立身做人的“定海神针”,任何时候都含糊不得、动摇不得。正如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当前,我们要时刻补充精神之“钙”,就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之成为崇德修身和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成为坚定理想的“主心骨”、升华信念的“压舱石”,努力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真正树立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关键时刻不动摇,危难关头挺得住,始终经受住困难和挑战的考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懈奋斗,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守公德,强化文明意识,校正人生坐标。文明意识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强化文明意识,也是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的重要环节。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