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看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发表时间:2014-06-21   来源:光明日报

2011年9月6日,中国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新华社发

  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的中国,是否会走西方大国走过的“国强必霸”的老路,给世界带来威胁,为国际社会所关注。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发表的系列演讲,从文化传统的影响、实现中国梦的需求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三重视角,阐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与自觉。习近平主席在访德演讲中将这种自信和自觉阐述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习近平主席的访欧演讲,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分析透彻,巧妙驳斥了“中国威胁论”,对于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看待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有着重要启示。

  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习近平主席在访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自古以来,“国虽大,好战必亡”“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优秀文化传统,如滴水穿石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受此文化基因影响,长期领跑于世界的中国,没有去开疆拓土,而是在追寻着促进各国友好交流之路。如处于当时领先地位的中国汉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推进了东西方的互利合作。又如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国家的中国唐朝,通使交好国家多达70多个,在首都长安的各国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东西方文化交流非常活跃。再如国力强盛的中国明朝,派出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占一寸土地,却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国家的友好关系。这些都表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国、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历史上也“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正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近代以来,工业革命把人类推向了“蒸汽时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起统治地位,世界由此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格局,原本走在世界第一方阵中的中国也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受尽了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强国的侵略,并且几乎都以战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近代以来战火频频、兵燹不断的悲惨历史“给中国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除受文化基因的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国人民对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记忆犹新,尤其珍惜今天的生活”,“希望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责任编辑:桑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