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马化祥: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发表时间:2014-06-04   来源:光明日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内涵、意义,不仅集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既有理论成果,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的思想理念,而且做出了具有鲜明时代性、民族性的重大理论创新。学习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对于凝魂聚气、凝心聚力,提升全民族的精神境界、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后继有人、永续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大学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镇,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青年学生铸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把“总钥匙”的锻造炉,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更应该在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示范引领、走在前列。

  要进一步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毫不偏离毫不动摇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方面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创新,让青年学生从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从理想信念上、思想道德上、行为方式上辨得清是非、经得起检验,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紧紧抓住“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甚至“95后”,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条件下,从一出生就赶上了我国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物质条件比较优越,但也面对着比过去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其中包括了互联网时代喧嚣、纷繁的舆论环境。这一批青年学生有着时代所决定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必须认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关键是能否内化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创新,要与时俱进,就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注重实效、真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是空头的说教,也不能简单地灌输,而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贴近时代特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在帮助和引导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与认同,使他们真正理解和信服,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近年来,北京大学立足于把握学生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建立完善了管理服务部门与学生之间直接沟通、面对面交流的经常性机制,推出了“燕园领航”计划和“博雅银龄导师”项目,充分发挥离退休教师、优秀校友和全校管理干部的作用,对青年学生实行了“一对一、心连心”的“人生导师”制度。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情感上更加亲近,在践行上也更加主动自觉。

  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坚持主体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体构成。牢牢把握好“主心骨”和“定海神针”,并不是要搞“一刀切”,也不必否定、排斥其他先进思想文化和价值观。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也决定了价值观的多样化。只有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不断释放出提升精神境界、匡正价值选择的正能量。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容的丰富和创新十分重要。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与其他不同思想的比较,理直气壮地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潮正面交锋,让真理越辩越明,使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西方霸权国家和敌对势力宣扬的所谓“普世价值”的危害并自觉地予以抵制,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为了增强青年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清醒头脑,近年来,北大打造了“大国复兴”、“大才精成”、“教授茶座”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品牌,加强对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理论引导,让学生既“见世面”,又“入主流”,不断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真正能够自觉地把好方向、坚守立场。

  进一步创新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坚持正面教育与潜移默化相结合。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中,必须直接而显性地传授其主旨要义,立场必须旗帜鲜明,观点不能模棱两可,内容应当有的放矢。但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深刻认识到,“日用而不觉”是价值观的重要特征,真正成功的价值观教育不是停留在对文字表述的识记上,而应当体现为学生日常行为对价值观的自觉遵循。

  在加强正面宣传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春雨润物”的方式方法,不断探索新思路、开拓新途径、拿出新举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覆盖到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确有实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工作境界。

  为了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北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积极开展榜样教育,加大正面引导力度,结合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及北大的通令嘉奖、“五四奖章、五四奖杯”评选等活动,建立起了学生典型宣传的经常性机制,营造奋发向上、修德向善的道德氛围。

  狠抓校园文化和校园风气建设,坚持优化教育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建设好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能够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道路,让国家的主流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统领办学发展、支撑人才培养,才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鲜明特色,才能探索凝练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深刻内涵的中国特色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

  大学应该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作为指引、作为灵魂,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获得力量,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形成不同大学的鲜明办学特色和文化特色,使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陶冶情操。

  北大的校园文化独具特色,学生社团的“百团大战”已经持续了几十个年头。近年来,学校紧扣时代脉搏,加强资源整合,开拓利用新媒体和时尚元素,探索丰富多彩的文化引导路径和载体,搭建了以进步文化为灵魂、学术文化为核心、实践文化为基石、文体文化为底蕴、志愿文化为特色、社团文化为依托的校园文化平台,打造了校园文化网络全覆盖体系,努力用北大的“文化空气”来养人、育人、树人。(马化祥:北京大学)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