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定力
发表时间:2019-03-26    来源:浙江日报

  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态势不会改变。浙江经济外向度高,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影响大,但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只要我们深刻把握、全面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底线思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就一定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扎实推进经济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以数字经济发展为引领,增强高质量发展支撑力

  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竞争力、迈向现代化、实现“两个高水平”的重大战略决策。2018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3.1%,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2%。新动能为稳增长、增就业、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几年,浙江要以数字经济发展为引领,增创科技创新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围绕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全省各地要研究制定数字经济发展具体行动计划,积极推动“五个一百”尽快落地,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同时,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数字社会建设,加快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创新应用,构建数字社会生态系统。加快推进5G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平台建设,形成政企社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推动全省创新载体一体化发展。以杭州、宁波、温州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依托全省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扩区、托管、共建等方式,对各类创新平台进行整合提升。通过一体化发展,推进杭州、宁波等地创新要素逐步向全省各地辐射。以G60科创走廊为统领,协同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联动发展,并在沿线地区以大学城、科学城、高新区、之江实验室等为核心载体,选择一批高新技术特色小镇、产业园区、孵化器、创新基地等作为支撑,打造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集聚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创新发展。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引导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上市。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布局建设海外研发机构,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和企业重点实验室。强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加强对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加快推进发明专利产业化应用,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改革,提高小微企业创新能力。

  打造国际创新人才高地。推进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集聚更多高精尖人才。完善科研人才激励机制,加快推进高校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和技术入股改革试点,赋予科研机构和领军人才更多自主权。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教育,抓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着力培育“浙江工匠”队伍。

  全面推进“四大”建设,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

  “四大”建设不仅是浙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2019年是“四大”建设活动年,作为推进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需要全省上下一盘棋协同作战、统筹推进。

  加快推进大湾区建设,打造现代化建设先行区。以杭州湾经济区为主核,加快推进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谋划推进宁波舟山一体化、嘉兴湖州一体化建设,启动实施数字湾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未来社区等标志性项目,提高杭州湾经济区能级。加快建设象山湾、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沿杭衢高铁、衢丽温铁路有序拓展,努力建设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大湾区。

  加快推进大花园建设,推动浙西南地区加快发展。以浙西南生态功能区为核心,以绿色产业为基础,以美丽建设为载体,支持衢州、丽水等生态功能区加快实现绿色崛起,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把生态经济培育成为发展的新引擎,补足区域发展的短板。大力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海岛建设,努力把全省变成一个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式的大花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加快推进大通道建设,构建全域立体多元通勤网络。围绕构建省域、市域、城区“三个1小时”交通圈,加快建设G60创新大通道、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浙东南海洋经济大通道、浙西南生态旅游大通道。各级各部门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按照完工建成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前期谋划一批的要求,加快推动项目落地见效,加快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推进大都市区建设,打造浙江现代化发展引领极。加快推进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核心区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强化创新功能,提升国际化水平。强化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融合联动,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构建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网络型城市群,发挥大都市区城市现代化建设引领作用。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放在优先位置。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还有不少要完成的硬任务,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大力发展现代乡村产业。立足乡村独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乡村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乡村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城乡居民改善生活的要求。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社员变股东“三变”改革,加快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积极探索同权同价、同等入市、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

  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安居。提升县城和乡镇建设水平,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

  全域深度融入长三角,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浙江新一轮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在新的一年,全省上下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目标要求,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大维度上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借力借势升级、合作共赢发展。

  推进优势产业共育与竞争力共筑。全省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浙江数字经济、绿水青山、跨境电商、民营经济等特色优势,利用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服务业集聚区等与上海、江苏等地的高端产业平台对接合作,重点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通讯网络、生命健康、环保科技、新材料、生态农业等产业领域加快合作发展,共同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推进环沪地区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以建设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为重点,把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等环沪区域作为有机整体,接轨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建设,承接高端现代服务业辐射扩散,积极引进人才、教育、医疗、科技、金融等方面要素资源,把经济流、资金流、信息流引向环杭州湾地区,增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积极争取与上海合作建设自由贸易港,合力打造亚太重要国际门户、全球大宗商品贸易和资源配置中心。

  推进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创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治理。积极推进投融资、土地管理、招商、人才引进、生态治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消除各种制度障碍和政策藩篱,推进长三角区域统一开放大市场建设,实现标准相互统一、要素自由流通融合。

  “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提升全方位高质量开放水平

  “一带一路”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是浙江推进全方位开放的统领。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要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把“一带一路”机遇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动力。

  提升全省开放大平台的能级和水平。推动“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全省开放大平台”整体发展。加快推进浙江自贸区扩区、扩权,推进杭州空港、宁波舟山港、义乌陆港和跨境电商、大宗商品、国际商贸的互补发展和联动发展,并将自贸区成熟经验复制推广到宁波“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义乌陆港、“16+1”经贸合作示范区等,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发区优化整合,增强开放平台的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加快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全面落实浙江扩大开放的各项重大举措,全面实施打造“一带一路”枢纽行动计划,高质量建设十大标志性项目。引导企业加大“一带一路”市场和新兴市场开发力度,优化推进多元化出口投资战略。全力推动外贸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贸易竞争新优势,巩固提高市场份额。积极实施扩大进口战略,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资源进口,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浙商群体在浙江、中国和全球三级链条中独特的纽带作用,加强国际资本、国际人才、国际贸易相互联动,提升浙江在全球资源要素整合中的战略地位。

  打造吸引高质量外资的一流营商环境。将“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全面接轨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加强贸易政策合规工作,推动企业合规经营。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执法力度,重点保护中外双方在品牌使用、技术专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完善国际化配套服务,加快建设国际学校、国际社区、国际合作医院以及国际性法务、金融、人力资源等服务机构,营造适应外资企业落地生根的优良生态环境。(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

责任编辑:王欣舒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