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发表时间:2017-04-03   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论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分子重要论述】 

  历史感以及“史识、史才、史德”绝非史学家的专利,文学家、艺术家要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乃至各行各业也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家须具备“三长”——“史才”“史学”“史识”,兼之者方为“史才”。清代章学诚在“三长”的基础上提出“史德”,关注著述者之“心术”,一则为人要正,“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取重”,二则秉笔须公,要“慎辨于天人之际”,不能“似公而实逞于私,似天而实蔽于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家、艺术家不能“没有历史感”,“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这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意识、史学思想结合当今时代进行的创造性转化。

  对于历史,中华民族有着高度的敬畏和熟稔。《后汉书》说:“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南宋文天祥说:“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增广贤文》开篇即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有学者甚至认为,历史本身就是中国人的信仰之一。

  正是由于这样的文化环境和历史传统,中国人特别重视历史的作用,希冀从历史中更好地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所以,历史感以及“史识、史才、史德”绝非史学家的专利,文学家、艺术家要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乃至各行各业也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题为《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讲话指出:“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所处的岗位职责不同,对中国历史的学习会有不同的具体需求,但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的道理都应该懂得,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自觉地学习历史。”

  历史感和“史识、史才、史德”相辅相成。“史识、史才、史德”的训练为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奠基,也让历史感的良好树立水到渠成。而历史感的良好形成,又会把“史识、史才、史德”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从而拥有“知几”的大智慧。

  历史感和“史识、史才、史德”不仅要求了解古代,更要求古今结合、做好当下。历史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知识分子要时刻提醒自己“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广大知识分子拥有历史感,具备“史识、史才、史德”,不仅可以明智,而且可以让自己“有耻且格”,带动各行各业走光明的大道,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作者:罗容海) 

责任编辑:李 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