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领导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发表时间:2017-08-29   来源:人民日报

——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同志在7月2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极大振奋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续砥砺奋进的高度自觉和自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的出版,为全党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提供了重要教材。《摘编》分九个部分,集中收入习近平同志这方面的重要论述,对于全党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坚定政治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并且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这条道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这是我们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的政治发展道路或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内涵主要包括: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国政治发展道路的这些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原则等,已经明确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每一位中国公民,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清楚。

  我国的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和优势。习近平同志用“四个能够”做了精辟概括。他说:“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他强调,我们要对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有充分的自信。坚定制度自信,“首先就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

  每个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都是与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相联系的,因而都是不同的,并非只能选择一种政治制度模式。这是习近平同志着重论述的一个重要思想。他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中国有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五十六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关于怎样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理论概括,提出“八个能否”的标准。即:“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他深刻指出,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关键要看实际效果。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他还举例说明,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解决这些重点问题上都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但还需要完善和发展,因此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他同时强调,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削弱和减少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这一点要十分清醒。他提出了六个“坚持”和六个“切实防止”的要求,为我们确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原则。他还指出,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进入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推动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要从这一历史方位出发,通过改革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一极为宏大、全面系统的改革工程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巩固并不断完善我国的政治制度,有着特殊重大的意义。

  学习习近平同志这些论述可以深切感受到,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认识得越来越深刻,讲得越来越具体、清晰,令人信服,使人自信。特别是从国际比较中,从那些照搬西方政治模式而深陷社会动乱、战乱国家的教训中,感受更为深刻。正像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这是习近平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时最为强调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我们重点学习领会的问题。

  在坚持党的领导问题上,习近平同志最深刻最精辟的论述就是关于“两个最”的著名论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他还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世所罕见的巨大成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升,都同我们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是分不开的。“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他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对此,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

  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很重要的是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针对否定和淡化党的领导的错误观点,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强调坚持三者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不能把坚持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对立起来,更不能用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来动摇和否定党的领导。那样做在思想上是错误的,在政治上是十分危险的。他特别阐明了党与法的关系问题。指出,我们说的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我们讲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不是要否定和放弃党的领导。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我国人民民主与西方所谓的“宪政”本质上是不同的,这个不同就在于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建不起来。这一点必须牢记。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而要体现在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上。习近平同志对这个问题讲得非常鲜明、生动、具体。他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就像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我们说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军队,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企事业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作用,至关重要的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只有党中央有权威,才能把全党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因此,必须强调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立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思想,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得到有力贯彻,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关键所在。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坚持并通过改革继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习近平同志总结我们党已有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进行深刻阐发,作出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

  关于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新的奋斗征程上,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继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决不能依据地位、财富、关系分配政治权力。这一基本定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含糊、不能淡化。

  关于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两种重要形式,即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要切实落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一战略任务。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要拓宽协商渠道,深入开展政治协商、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社会协商、基层协商等多种协商。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要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不断提高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落实好这项重大战略任务,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全面推进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不断推进。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转变政府职能的总方向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按照这个总方向,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范围,优化各级政府组织结构,理顺部门职责分工,突出强化责任,确保权责一致。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处理好大和小、收和放、政府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一定要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

  关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花大心思、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统战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做好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必须善于联谊交友,这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方式。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民族、宗教工作,港澳、对台、侨务工作,都是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就是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于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多民族、多文化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即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团结。要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做好宗教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们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同宗教界结成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处理宗教问题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建立旨在广泛联系各方面群众的群团组织来帮助党做群众工作,这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和优势。我们必须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把十三亿多人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要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的政治性。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关键必须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切实保持和增强群团组织的先进性。群团组织作为一个成员众多、有着几千万甚至几亿成员的组织,必须把保持和增强先进性作为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走在时代前列,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要切实保持和增强群团组织的群众性。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必须大力健全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必须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还要注意群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问题。要克服一些群团组织不同程度存在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现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承担起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为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作出贡献。这是群团组织同一般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也应该成为衡量群团组织工作做得好不好的政治标准。

  习近平同志上面这些精辟论述,是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认识高度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的深刻回答,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新篇章,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我国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更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今天,加强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是坚决地旗帜鲜明地维护习近平同志这个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增强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党的十九大的召开。

责任编辑:刘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