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河南实践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
发表时间:2019-05-25    来源:河南日报

  编者按:为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5月17日,河南省委宣传部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郑州联合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理论研讨会(第一场)。河南省各辖市党委宣传部、省直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等参加会议。与会同志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河南实践,作了精彩发言。现将发言摘要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的认识和思考

  河南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李永

  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被历史证明行之有效的选择,是坚持党在农村领导地位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加以推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把每一个农村党支部都建成坚强战斗堡垒。中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坚持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也作了明确规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和《条例》规定,为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提供了重要遵循。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贯彻落实的领导核心,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围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人居环境整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落地生根。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适应新发展、新变化,创新组织设置、理顺领导体制、改进工作方式,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不断扩大。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深化基层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全面规范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重要工作、重要问题,都由党组织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讨论决定、领导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的领导核心,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及时回应和解决各种利益关系、利益诉求,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不断增强。下一步,要抓住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的根本点,增强坚持政治方向的坚定性和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筑牢战斗堡垒。要抓住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的关键点,切实加强对村级各种组织的统一领导,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要抓住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的基本点,营造农村风清气正政治生态。⑩4

  推动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

  河南省委党校校务委员会专职委员 牛春堡

  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既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践中应从构建城乡统一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三个方面共同发力。

  一是构建城乡统一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信息数据库,确立农村要素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城乡统一、主体平等、产权明晰、合理有序的建设用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作用,保障农民的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权。加快建立立足农村、惠及农业农民的新型农村金融主体;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政策性农业银行活力,集中支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技术突破与结构转型。全面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的限制性、歧视性、不平等性规定,构建开放透明、公平竞争、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按照“以房管人,人户统一”原则简化人口登记制度,在农业转移人口中大规模推行居住证制度,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确保要素城乡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同时,健全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完善便捷、快速、高效的人口信息管理制度,为人口的城乡双向流动提供制度保障。改革现行土地制度、投融资制度、住房保障制度、金融保险制度和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就业创业、城乡养老等体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密而不漏、覆盖城乡的统一的公共服务网络。推进城乡社区功能性建设,进一步强化社区居委会的管理和服务功能,有序引导居民加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增强城乡社会的自主性和自治性。

  三是找准功能定位,更好发挥政府推动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作用。继续推动政府简政放权,取消那些影响和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审批事项。市场能解决的全部交给市场。积极推进城乡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有机衔接,催生城乡一体化发展效应;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确保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合理引导人才、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流向农村,确保实现城乡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推动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申延平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要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门要着力从5个方面谋思路、强措施、抓落实。

  一是提升耕地产能。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巩固“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成果,守牢耕地红线。以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持续完善农田设施,力争2019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00万亩。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运用秸秆还田+深耕深松、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综合措施,提升耕地地力。

  二是优化农业结构。巩固“四优四化”成果,加快打造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优质蔬菜、优质花木、优质茶叶、优质食用菌、优质中药材、优质水产等十大农产品基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三是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以“三链同构”为重点,深入实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做强肉制品、做优面制品、做精油脂制品、做大乳制品、做特果蔬制品;培育300家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个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建设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8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畜禽粪污整县治理行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等,力争今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39%、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到位率达到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9%以上、新建7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同时,抓好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打造农业绿色发展样板。

  五是培育农业品牌。建好一个农业品牌目录,定期遴选、修订、发布农业品牌。建立一套品牌发展机制,出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价办法》《农业企业品牌评价办法》《农产品品牌评价办法》等文件。培育一批知名农业品牌,力争到2022年“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年均递增10%以上,培育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0个、农业企业品牌300个、农产品品牌600个;创建国家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15个、农业企业品牌30个、农产品品牌50个。⑩4

  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

  “接力棒”交接好

  河南省扶贫办副主任卢东林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和战略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全面巩固和拓展提升。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必须科学谋划、统筹协调、一体推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要强化三个理念。一是长短结合。脱贫攻坚不能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乡村振兴也不能舍近求远、劳而无功。二是精准施策。针对乡村发展基础和阶段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避免“一刀切”“大呼隆”的老路。三是群众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防止“干部干、群众看”。

  要做好四个衔接。一是规划衔接。要把已经脱贫摘帽县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把脱贫村作为建设重点,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方面优先扶持。二是政策衔接。贫困县村、贫困群众脱贫退出后,脱贫攻坚主要政策在攻坚期内继续执行。攻坚期结束后,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再留出一定的缓冲期,防止出现“悬崖效应”。三是投入衔接。继续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主体作用、金融资金的引导协同作用、社会资金的参与补充作用,加大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确保与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相匹配。四是机制衔接。把脱贫攻坚在组织领导、驻村帮扶、结对帮扶、督查考核等方面形成的好制度、好办法,拓展延伸到乡村振兴实践中,促进真抓实干。

  要增强两个动力。一是释放改革动力。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改革创新成果的基础上,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不仅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领域取得新成效,还要在人才支持、金融服务、科技支撑等重要环节求得新突破,以改革破瓶颈、解难题。二是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运用好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敢于担当、知难而进、无私奉献和“下足绣花功夫”“钉钉子”等精神成果,为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三农”篇章注入强大精神动力。⑩4

  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王承哲

  河南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核心是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导,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以产业融合、品质提升、循环利用、布局优化为重点,持续推进“四优四化”,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使农业发展由增产转到提质导向上来。

  一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优化粮食结构。打好粮食生产王牌,坚持“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条件、强化科技,创新机制、完善政策”的内涵式增长道路,推动粮食生产由注重产量向提升产能转变,实现产量稳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二是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优化品种结构。根据区域优势和资源特色,瞄准市场需求,以保安全、提质量、讲特色、创品牌为抓手,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加快推动粗放、低效农产品向安全、高效农产品转变。

  三是促进农牧循环发展,优化种养结构。充分挖掘秸秆饲料化潜力,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积极稳妥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积极推进饲用粮生产,按照“以养定种”的要求发展优质牧草种植。

  四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以拓展农业功能、融合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为途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以优势农产品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加工集聚地为核心,引导加工、流通、储运向优势产区聚集,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

  五是强化农区主体功能,优化区域布局。结合区域特点、资源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培育优势品牌和产品,打造现代农业新格局。建设规模高效农业区,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工业精深加工链条的无缝对接。建设生态绿色农业区,促进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六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形成全产业链生产;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创新规模经营方式;以深化农村改革为途径,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换并地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⑩4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张新友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新形势下,要在高起点上实现我省粮食产能的稳步提升,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引,加快推进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一是着力提升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力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瞄准生物育种科技前沿,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占领生物育种科技创新制高点,持续提高粮食科技源头供给能力。

  二是着力拓展粮食产业技术创新领域。聚焦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技术需求,加快调整科研方向任务,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防灾减灾、农机农艺融合、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和农业大数据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重大技术储备,持续完善粮食产业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

  三是着力构建粮食产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整合科技资源,面向全国,深度融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主动承接上游基础研究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应用;面向全省,深入推进“全省农科系统协同创新合力发展工程”实施,积极构建更加统一高效的协同创新格局,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四是着力提高粮食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方式,深入实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精品工程”,扎实推进“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加强与农技推广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的合作,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从科研创新体系向农技推广体系和生产应用领域转移的快速通道,加快优良品种和节本增效、绿色生产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持续提升科技供给效率。⑩4

  构建“三农”人才培养大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关键支撑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李成吾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三农”人才,要抓住重点,遵循规律,构建人才培养大格局。

  一、坚持价值导向,优化“三农”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三农”人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从根本上扭转不利于“三农”人才成长的思想观念。一要构建适宜“三农”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二要切实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人才观。

  二、坚持农民主体,激发“三农”人才成长的内生动力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充分肯定和认同农民在“三农”人才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农民群众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一是要落实农民的主体地位。二要提升农民能力水平。三要坚持引进与培养两手抓。四要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

  三、坚持分类推进,制定“三农”人才成长的个性方案

  培养“三农”人才首先要充分认识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坚持分类推进、对症施策,充分挖掘和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作用,破除人才政策针对性不强的障碍。一要发挥专业人才的带动作用。二要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作用。三要发挥返乡创业人才的示范作用。四要发挥党管人才的核心支撑作用。

  四、坚持发挥优势,打造“三农”人才成长的依托基地

  要充分发挥农业高校优势和特色,打造大平台、形成大格局,破解“三农”人才培养资源分散的问题。一要依托高校,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大格局。二要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三要解决好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五、坚持整体思维,构建“三农”人才成长的保障体系

  要坚持全省上下一盘棋,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三大保障体系。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体系,实行“三农”人才培养责任制。二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为“三农”人才提供政策保障。三是加强教育培训体系,构建政府主导、高校搭台、统筹协调、产业带动的多层次培养体系。⑩4

  鹤壁市推动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

  鹤壁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波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鹤壁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委部署,超前谋划,创新举措,高质量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坚持高位推动,理清思路精准发力。鹤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市委书记马富国同志坚持每月第二周深入开展一次乡村振兴调研,市长郭浩同志把乡村振兴作为基层调研重点方向,分管市长积极协调、扎实推进,形成了高位推动乡村振兴的领导机制。在充分调研的同时,鹤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立足优势,理清了“一高三优五先”发展目标、抓实三大战略举措、实现五大振兴的发展思路,找准了推进乡村振兴的突破方向。

  二、聚焦五大振兴,因地制宜全域全面推进。注重产业振兴,立足粮食高产创建先进优势,积极建设全国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市,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积极探索种养结合、林牧结合等生态种养模式,推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农业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1。注重人才振兴,推出了“兴鹤聚才”千人计划和“头雁回归创业”计划,遴选支持包括农业领域在内的领军和拔尖人才,成功回引“头雁”31名,在头雁的带领下,打造出艺术东掌、水美纣王殿、传奇大石岩、老家赵庄、民俗秦街等一批乡村振兴先进村。注重文化振兴,积极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依托浚县正月古庙会先后举办十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传承传统民俗文化。浚县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文化产业园。注重生态振兴,创新实施“696111工程”,建成人居环境示范村、达标村544个,占全市所有行政村的65%。注重组织振兴,每年按照10%的比例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评选“五星级”党组织213个。

  三、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乡村振兴政策保障。实施美丽乡村“1311”工程,建立市级领导包行政村,县级领导包自然村的示范包村机制,强化组织保障。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强化改革保障。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支持,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领域,强化投入保障。制定县乡村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实施细则,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实行每周暗访,每月考评,每季通报,强化机制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新密市委副书记 程洋

  近年来,新密市围绕“五个振兴”总要求,突出“城乡一体、全域振兴”,努力走好具有新密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一是狠抓环境整治。坚持全域治污,规划建设1个市级管控运营中心,建设城区、镇区、新型社区、行政村、居民点5级污水处理厂、站、点548个,形成覆盖全域的“1+5”污水治理体系。持续深度治脏,率先在全省建成运行餐厨废弃物处理中心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形成了“户投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新密模式。深化村容整治,农村改厨改厕改浴4.3万户,今年底前10万农户改造任务将全部完成。二是深化城乡一体。科学编制《新密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5年)》,形成以“1个城乡一体先行示范区,5个示范乡镇,50个示范村,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或田园综合体产业化项目,100个森林田园村庄”为支撑带动的“15511”乡村振兴总体布局。完善交通路网,构建国省干线“八纵八横”、县级公路“四纵六横”大交通格局,域内15分钟高速圈、15分钟干线公路圈基本形成,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强化产业支撑。建设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2个郑州市级专业园区、3个乡镇创业园、33个农民创业园,建成都市农业生态示范园24个,保障群众就近就业、持续增收。发挥生态、文化、区位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已建成景区13个,国家A级景区8个。2018年,全年接待游客75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1.2亿元。四是突出党建引领。制定健康支部十条标准,开展软弱涣散村集中整顿,创新实施“万名党员进党校”素质提升工程,拓宽源头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深化运用“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一村一警”综治联动机制,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五好家庭等创建评选等活动,努力让农村成为既富又美、城里人向往的美丽家园。

责任编辑:党 建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