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
发表时间:2018-10-17    来源:陕西日报

  夯实高原 隆起高峰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他鼓励我们不忘初心,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

  在当代文化艺术平台上,文学方面,陕西出现了以柯仲平、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为“高峰”的文学“高原”,形成了以关中平原文化、陕北高原文化、秦巴山地文化和西部丝路文化四大板块为大文化背景的优秀作家群和作品群。

  艺术方面,音乐有以赵季平为代表的西部丝路音乐群体。美术有石鲁、赵望云、何海霞、刘文西等为代表的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秦岭画派。影视有以张艺谋、吴天明为标志,名传国内外影坛的西部电影。戏剧,从易俗社到戏曲研究院,从马健翎到尚长荣,再到写“西京三部曲”的陈彦和获得“二度梅”的李梅,无一不享誉全国。

  陕西先后涌现出中国剧协、中国音协两个全国文艺家协会的主席,三位全国作协副主席,六位全国美协、剧协、书协、曲协、民协、评协等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这形成了陕西文学艺术各个门类的“高原”和“高峰”。

  在从“高原”到“高峰”的奋斗过程中,陕西文艺的形成有几个规律性的问题值得总结:一、要在文艺创作上努力形成“厚土-高原-高峰”的良性生态循环。陕西的文艺工作者总是将老百姓和民间艺术家、将历史文化传统视为自己的老师,“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真诚地拜人民为师、拜传统为师。

  二、对于这块土地的现实生活和文化传统,要有矢志不移的对象化的热情和深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柳青为了写《创业史》在长安皇甫村安家14年的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柳青让自己的生存方式实现了深度转化。显然,用“深入生活”来表达已经不够了,它是作家、艺术家整个生命和创作状态的对象化。

  三、要特别重视以新阶范畴来激发创造和开放的艺术气质和文化思维。陕西文化的内在结构是创造型和开放型的。在生活和创作过程中,陕西文化工作者十分注重吸纳各种新的文化因子来化育创新元素。尤其注重在生活和艺术、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中发挥新阶范畴、新阶思维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四、要加强对各层次文艺人才的培养,形成多层递进的梯队结构,营造尊重、关爱文艺和文艺家的社会氛围。近年来,陕西设置了文艺大奖等评奖系列,还有专门针对老一代文艺家的专项资助和针对青年文艺家的人才培养计划,对于突出人才的培养宣传更是不遗余力,基本做到了创作有支持、名誉有认可、生活有保障、社会有氛围。(文化学者 肖云儒)

  肩担新任务 迎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已深深地熔铸于全省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实践中,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又一次为我们开展新时代民间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的学习和核心要义的领会,我们当前首要任务是把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转化为文化自信、服务人民、创新发展的动力,激发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同筑民间文艺高峰,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为陕西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认为,一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进程中缔造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达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作用;二是用优秀的民间文艺作品聚人心,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引领新风尚,让作品成为浇灌人心向善、风清气正的清泉;三是坚持以文化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扶持和培养德艺双馨、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四是推进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支持民间文艺的创造性成果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激发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五是要把优秀民间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让一批代表中国精神、陕西形象的民间艺术品牌在更大范围得到宣传展示。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新任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光荣使命;积极支持基层挖掘“文化之乡”的资源和价值,讲好“文化之乡”故事,挖掘“一带一路”上的民间文化资源;开展好“陕西传统村落立档调查”文化工程,挖掘传统节日文化资源,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举办“乡规民约家风家训”专题研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我们要把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民间文艺工作者永恒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让陕西民间文化得到更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砥砺前行走在全国前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王勇超)

  为人民说唱 为人民创作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四年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际创作、工作体验,我对讲话精神有了更深的感受和体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说唱,反映人民的生活,是一名曲艺工作者必须始终坚守的原则和底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充分发挥曲艺这个文艺轻骑兵的作用,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切实把自己应该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起来、做扎实。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曲艺工作者,更要做到传承艺术、讴歌时代,真正地把中国精神贯穿始终,创作出接地气、有筋骨、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不断传扬新的时代风貌,展示曲艺的风采。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与时代密不可分,我们要不断推出响应时代、接地气的优秀作品,才会代代相传、薪火不绝。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作品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文艺工作的核心和重点是要抓创作特别是精品创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家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作为陕北说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始终深入人民之中,与陕北的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组织动员陕北说书的创作者和演员抓创作。同时,通过组织陕北说书培训班,将陕北说书的曲调、表演、唱词一点一滴传授给更多的说书艺人,使陕北说书在黄土高原上更加茁壮地成长,让越来越多的陕北说书艺人自觉说唱中国精神,自觉把人民的冷暖幸福放在心中,喜怒哀乐倾注于笔端。同时,也要抓好对青年一代的培育传承,使陕北说书后继有人,使曲艺之花在陕西大地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陕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席 韩应莲)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新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就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是在新的历史境遇中,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的又一次全新拓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核心精神的文艺的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今天,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历史时刻,催生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精神,立足时代的历史现实,面对和回答了新的历史时期文艺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他对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民族复兴、文艺与市场等关系的准确把握和论述。特别是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文艺史从未面对过的复杂问题,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国文艺发展的重大问题。文艺既需要走向市场,并通过市场化的传播方式走向人民,但又不能以市场原则为创作导向而走向拜金主义。20多年来,文艺界出现的浮躁之风、金钱至上、娱乐至死以及“神剧”“狗血剧”等问题,皆因未能处理好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所致。对文艺批评界和文艺管理部门来说,如何把握文艺与市场的关系也成了一道难题。各地各部门处理文艺与市场关系的态度与做法也不尽相同。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关系已经成为20多年来中国文艺的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文艺与市场关系的论述从根本上回答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一方面主张中国文艺加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另一方面又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此二者的关系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使文艺与市场关系的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于是,作家、艺术家便有了遵循,批评家便有了价值标准,文艺管理部门也便有了决策依据。由此,一个坚持人民性和美学标准的文艺界也就有了生长、发展和繁荣的可能。(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李震)

  讲话精神指引高等艺术教育砥砺奋进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全国文艺界和文化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指明了未来的发展道路。讲话在我省高校师生中引发了热烈讨论和思考,特别是对文学、艺术学科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提供了全局性、根本性和切实性的理论指导。四年来,我省高校文学艺术专业师生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抓住矛盾、反思问题,自觉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文学艺术创作意识,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国精神塑造和引领时代文化风气和文艺风潮。在人才培养方面,坚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和引导文学艺术专业师生扎根人民生活,坚持“二为方针”和“双百方针”,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

  讲话精神强化了高校文学艺术专业师生的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自觉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在高校文学艺术教育中始终坚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因此,在高校文学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学校注重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通过研讨论证的方式调整和打造科学全面的艺术学科课程培养体系。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学生文化修养的全面提升,鼓励学生广泛涉猎优秀文化。在艺术创作过程当中,凸显文化品位和思想意识,做到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彰显主流文化与先进文化。

  重温讲话精神,高校艺术专业师生要始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重温讲话精神,高校艺术专业师生要坚定不移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的优秀文化成果,传递真善美、弘扬正能量,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重温讲话精神,高校艺术专业师生要坚持党的领导,在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营造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 张阿利)

  为人民抒情 为人民抒怀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吹响了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时代号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的行动指南。

  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既要全面理解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更要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精髓。我认为,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要深刻把握这样四个方面:一是要绝对忠诚。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必须坚持讲政治、顾大局,做到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党的宣传文化事业,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向前。二是要敢于担当。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始终承担着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重要职责,必须始终牢记社会责任,着力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风气、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三是要真正把德艺双馨作为终生追求。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要求作家、艺术家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要求文艺工作者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四是要奋发有为。繁荣创作是中心任务,多出优秀作品是根本要求,必须顺应文艺发展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努力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优秀作品。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宣传文化系统工作。这四年来我感受最深的是,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进一步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我们置身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有了我们创造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广阔舞台和平台,唯有倍加珍惜和不懈努力,才能不辜负伟大的时代、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天当做两天干。在平凡的岗位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抒写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彩篇章。我做为一名主持人,抒写好、讴歌好、赞美好新时代,是我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在我20多年的主持生涯中,参与主持了2000多场大型社会活动,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和一些国家和地区。每每参加大型活动,我都把它作为陕西文艺新形象展示的重要平台,不遗余力地做好宣传推介活动。今后,我会以更加饱满、高涨的热情和干劲,为新时代讴歌、为新时代放歌!(西安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孙维)

责任编辑:段琳玉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