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回访习近平总书记宁夏考察
发表时间:2016-07-23   来源:人民日报

  七月的宁夏,天高水阔,重峦叠翠。

  18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宁夏调研考察,在固原、银川等地走访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农村、企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脱贫攻坚冲刺阶段,宁夏作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如何与全国实现同步走?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牵挂在心。

  循着考察足迹,记者回访了和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部分干部群众。

  历史长河里找准方位:

  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

  考察路线:18日上午,固原市西吉县将台堡

  宁夏南部,距离固原市六盘山机场一个多小时车程的西吉县将台堡,记录着红军艰苦卓绝的征程。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选择这里作为宁夏考察第一站。

  夏雨绵绵。在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前,习近平敬献花篮,整理缎带。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标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会师纪念馆,讲解员王凤杰深情地回忆起接待总书记的一幕:“他看得细、问得深,刚进门就在‘红25军单家集布告’前驻足。单家集一带是回民聚居区,红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制定了这则布告。”红25军经过单家集时,向当地传授粉条技术,回族群众因此称之为“红粉”。王凤杰说,总书记对这段长征史饶有兴致。

  纪念馆里,王凤杰多次诵读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 “真想听听总书记吟诵这首诗,遗憾的是,这一次时间太短。‘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正是今天中国的精神写照吗?”

  长征路线沙盘前,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一席话,固原市委书记纪峥几乎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长征永远在路上。当年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政权的长征,我们现在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这是接续进行的。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

  “总书记话语间展现出强烈的历史担当。这席话让我想起他反复强调的‘不忘初心’4个字。我们接续的这一棒,就是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固原和全国共同实现小康。” 纪峥说。

  纪念馆外,上百位干部群众闻讯赶来。霍家沟的马国栋一身湿透,却美滋滋地浑然不觉。“听说总书记来了,谁都顾不上拿伞。”总书记边握手,边问候乡亲们“身体可好?”“种了几亩地?”“总书记惦念着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这份关怀暖和得很。”

  小康路上补齐短板:

  脱贫攻坚靠干部群众齐心干

  考察路线:18日下午,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19日上午,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

  “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习近平对扶贫工作关怀之深、思虑之细,西海固地区是一个生动的见证。

  这是习近平第三次来到西海固。这块昔日“苦瘠甲天下”的贫瘠地区,20年前同他结缘。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战略部署,闽宁合作由此起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任组长,牵头负责对口帮扶宁夏工作。坡地改梯田、打井窖、移民吊庄,习近平当年主导的这些扶贫措施,改变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命运。

  20年来,他始终惦念着这里的乡亲。

  习近平想到艰苦地方再去看一看。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是个“穷村子”。村里的贫困户马科,没想到在家中见到了总书记。习近平站在绿意盎然的小院里,和他聊起家常。马科兴奋地向总书记汇报:“过去日子揭不开锅,现在养了5头牛,种了15亩地,农闲时外出打打工,全家一年赚个四五万块。”

  “粮食够吃,孩子有学上,看病有新农合,下一步你还有什么打算?”总书记笑意盈盈,马科一时不知从哪讲起。习近平殷切嘱咐他:“首先抓好孩子的教育,不能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再一个,扎扎实实把生产搞上去,持续稳定地增加收入。”

  贫困户马克俊家格外热闹:“就在咱家这炕上,总书记拉着我的手,叫我老弟。这感觉一辈子都不会忘。共产党带着我们庄稼人实现梦想,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村干部、党员代表、养牛大户和贫困户代表,满满当当挤了一屋子。“村里路修好了,雨天不是一脚泥了”“过去挑水,现在自来水哗哗流”“干部都下村了,过去电视里认识的现在当面见到了”……村民们打开话匣子,争相讲述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养牛是杨岭村产业脱贫的重要途径。养牛大户马全龙想着继续扩大规模,从现在11头增加到20头。“总书记勉励我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这两天,我正寻思着把养牛的乡亲们聚一起说道说道。”

  兰竹林是杨岭村第一书记,下村9个月。讲起脱贫工作,数据信手拈来。习近平扭头问村支书马安林,你们配合得怎么样?“我连声称赞,配合得好,第一书记工作扎实得很。”“总书记的话,我都记在了小本上:‘一个村子建设得好,关键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我向总书记拍了胸脯:‘请放心,保证完成好任务!’”

  山坡上,十里八村的乡亲赶来了,里三层外三层。雨还在下,他们扔下伞,热烈鼓掌,争相同总书记握手。“有叫‘总书记’的,有叫‘主席’的,还有叫‘习大大’的,大家美得很、乐得很,有人掉着泪珠咧嘴笑。” 马安林难忘此情此景:“这就是民心。”

  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脱胎换骨成了“富村子”,万亩冷凉蔬菜基地声名远播。总书记一下车,许多种植大户和务工村民围拢过来。

  姚磨村的致富路,得益于“双带头”:大力培育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带动农民致富。马秀会就是一位致富带头人。14年前她在村里带头种辣椒,如今牵头一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总书记看了我们新鲜采摘的辣椒和蘑菇。宁夏的蘑菇种植受益于福建农学家林占熺的菌草技术,没想到的是,这是总书记曾经点将派过来的。林占熺的技术推广和应用,成为闽宁合作的一个生动故事。”

  姚磨村本来是一个娶不上媳妇的穷村,而今成了争相嫁过来的福地。郭少玲是冷凉蔬菜基地里的流转务工人员:“总书记问了土地承包费、务农打工费、入股分红,他心里有一本账呢!”

  罗军是种植大户,晒得黝黑,裤脚沾着泥。过去一瓢种子、一把粮,自己肚皮都填不饱;而今,他担任一家信用合作社理事长,操心着上百户村民的口粮。“我提出,‘想更好了解市场需求’。总书记讲得透彻:‘防范市场风险,既需要经营个体敏锐把握,也需要政府加强服务,尤其要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一个细节让姚磨村村支书姚选印象格外深刻。习近平仔细看了展板上的党支部图表,蔬菜产业党小组、肉牛养殖党小组、劳务输出党小组……“总书记这时候说了一句话,‘产业链上设立党组织’。多生动的方法论!这句话既是我们的党建路,也是致富路。”

  贺兰山脚下的闽宁镇,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个样本。19日上午,总书记到来的消息,传遍了小镇。

  1997年,来宁夏扶贫的习近平深入调研,启动一项根本性工程“移民吊庄”,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西海固群众,搬迁到这里。他亲自命名“闽宁村”:“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

  春去秋来,沧海桑田。昔日“天上不飞雀,地上不长草,风吹砂砾满地跑”的干沙滩,真的脱胎换骨成了金沙滩,闽宁村升级成闽宁镇,村民收入翻了20倍。

  红瓦白墙,小楼鳞次栉比。习近平一行先是乘车绕着小镇转了一圈,看看新村新貌。永宁县委书记钱克孝回忆路上情形:“他一路都在问老百姓的收入、上学、就医,问村里基础设施配套。他说‘闽宁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个宝贵经验可以向全国推广,做一个示范,实现共同富裕。’这对我们来说是光荣的担子。”

  原隆移民村是永宁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安置了来自固原市的14个村组10515人。戴着两千度近视镜的万军红,家中老人年迈、爱人残疾。移民闽宁镇后,他在农业科技大棚务工,手头一下宽裕了。这天上午,他正专心侍弄蘑菇菌棒,一抬头,总书记进了菌棚!万军红激动万分。“我总是一遍遍想起当时场景,今后更要好好干,不辜负总书记嘱托。”

  王泉对农业科技大棚如数家珍,他所在的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是支持当地产业扶贫的企业之一。村民缺技术、缺资金,依托企业学技术、找市场。总书记对他说:“当地企业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王泉深感责任重大。今年春节一过,150多个村民排队争相承包大棚,可粥少僧多。“这两天,我就定下了方案,‘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只要提出承包,我们就尽力支持’。不仅要让村民通过务工实现脱贫梦,还要让更多村民承包、入股,参与创业,实现致富梦。”

  从农业科技大棚出来,习近平又来到党群服务中心。大学生村官李霞正在民生服务大厅忙活。她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总书记来村里的照片,收获几百条留言。“2013年考大学生村官的时候,报名有2000多个学生。总书记很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

  来民生服务大厅办事的陈国学“听到欢呼声,一转头就在人群中看到了他”。“个头高,手厚实,我一激动就忘了撒手。”不撒手,让他成了村里名人,村民见到他都说羡慕。

  隔壁的卫生计生服务站,由镇上卫生院派来医生和护士,他们是村里不少老病号眼中的“宝”。总书记和几位病人攀谈起来。村民田成林移民前后,从家到医院的距离,5公里缩短到了300米。村民马保强有创伤性关节炎,过去买块膏药得翻座大山,现在走几分钟、花七八块钱就能来这做一次理疗。

  村南区6组16排14号,习近平走进回族移民群众海国宝的家。院落敞亮、饭菜飘香,移民生活就从这间屋子说起,政府给每户移民分了54平方米住房,同时在一旁留出空地,让他们靠双手勤劳致富。海国宝说:“现在4间屋100多平方米是我后来加盖的。我作为老党员代表乡亲们给总书记讲句心里话,‘不能等靠要,我们好好干才能不辜负总书记的关心’。”

  谢兴昌是第一批来到闽宁镇的搬迁户,“19日那天,我就坐在总书记对面。当年是他在闽宁村奠基仪式上的一封贺信给了我搬出山沟沟的决心。我到闽宁村附近农场掰了4个玉米棒子、4个高粱穗子,回西海固后到处宣传这儿的好。山区农民世代梦想着走出大山,盼着不缺粮、不缺水,现在终于梦想成真!”“我越说越兴奋,告诉总书记‘要说共产党的恩情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闽宁镇党委书记钱冬深切感受到两份真挚情感。一份情感是脱贫致富的百姓对“带路人”习近平的感恩,听闻总书记的到来,村民们纷至沓来,都想讲一讲自己的美日子;一份情感,是总书记在字里行间、举手投足时流露的真情,“他热爱这片黄土地,始终挂念着黄土地上的百姓”。

责任编辑:杨 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