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红色圣地活力迸发
发表时间:2014-07-03   来源:人民日报

危房正消失 饮水不闹病 务工在家门 国企齐落户

  赣州,江西南大门,红色故都、人民共和国摇篮,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被远远抛在后面。后发展、欠发达是赣州的基本市情。

  然而,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赣南苏区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绘制了赣州大发展的路线图,给赣州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铭恩新村里谢党恩

  土坯房改造惠及近183万农民

  白墙、黛瓦,一边是如火如荼建设的栋栋新房,泥墙、破顶,一边是历经风雨沧桑的老旧土房,新旧对比,见证了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两年来的巨大变化。

  后山的17棵松树,是80年前17位华屋青年参加长征前夕种下的。每年清明,村民都会前来祭拜。

  村民胡冬娣家门楣上挂着醒目的“光荣烈属”牌子。60多年的土坯房,几乎家徒四壁,下雨时常“大珠小珠落头顶”,这两年在村里蹲点服务的“三送”干部已帮老人多次修补屋顶。一间半的土房住了祖孙三人,“因为没房子,孙子一直讨不上媳妇。现在政府为我们盖了大新房,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呀,年底就可以搬家了。孙媳妇也过门了,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78岁的胡冬娣见证了华屋的变化,“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铭恩新村,一个饱含深情的名字,道出了当地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后的真切心声。

  栋栋崭新的两层半楼房整齐排列,幼儿园、医疗中心等配套设施完善,图书借阅室、老人活动室等社区服务丰富多彩。

  村民杨学生指着自家的新房说:“原先土房,下雨天天漏,碰到夏季暴雨,还有坍塌的危险,晚上睡觉都心惊胆战。如今再也不用担心,觉睡得很踏实。新房还通了自来水,电压也稳了。”

  让百姓安居,更要乐业,这是铭恩新村规划时的重要考虑。毗邻县工业开发区,进城务工非常方便,不少常年在外地打工的青年纷纷回乡工作。百亩苗圃基地,千亩蔬菜基地,万亩脐橙基地,依据当地产业特点,支持发展高端农业,当地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帮助群众拓展致富渠道。

  《意见》实施两年来,赣州市共有40.68万户、182.7万农民告别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其中,政府投入111.38亿元,带动农民自筹资金和社会投资近400亿元,拉动内需约884亿元。

  育人不忘红色传统

  解决教育、用电、安全饮水等一批突出民生问题

  下课铃声刚响,整洁的校园沸腾起来。兴国县实验小学和其他小学有点儿不一样,这里有座红裔楼。

  红裔楼是学生宿舍楼,为该校222名红军后代及孤儿特困生提供免费住宿。不仅如此,学费、餐费、生活费等也全部减免。

  这是兴国“红军后代贫困学子关爱工程”的一部分。兴国县委书记何舜平对记者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关心红军后代教育,是对革命先烈的最好缅怀。”

  另一头,海拔1000多米的项山乡聪坑村村民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舒心电。“设备上山无法用车,只能请来驴队驮。山质地形破碎不稳,栽立电线杆需多道加固,施工成本是一般的几倍……” 寻乌县供电公司项山营业班班长方贻新道出了当初施工的艰难。

  “以前电饭煲总煮不熟饭、电灯就像萤火虫一样,现在再也不会了。农忙时,也不用担心抽水机电压带不动。有了稳定电,真是处处都方便。”村民潘雄辉指着自家屋里的新购电器心满意足。

  教育、用电、安全饮水,是《意见》实施以来,赣州着力解决的一批突出民生问题。两年来,共解决224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低电压治理用户35万户,新建、改建、扩建校舍面积近200万平方米。这些变化极大改善了老区人民生活,给群众带去了温暖。

  用好政策造血功能

  国企落户带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在章贡区政府附楼,记者看到楼梯处墙上贴着醒目的提示牌,“中汽零部件(赣州)产业基地项目办公在本座206室”。“这是区政府免费为我们提供的指挥部!”基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升介绍。

  《意见》的顶层设计,国家部委的对口支援,多种政策利好的叠加释放,聚起1+1>2的发展势能。赣南苏区这块革命圣土,迅速将“振兴”刻入“肌理”,让这里成为企业投资的热土。

  2013年6月28日,总投资约100亿元的中汽零(赣州)产业基地举行开工仪式。中汽零成了“国字号”企业落户苏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意见》出台两年来,赣州凭借大开发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倾斜,在打造工业发展平台上不遗余力。以承南启北、呼东应西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矿产资源禀赋,劳动力的竞争优势,以及政府的高效服务保障,赣州放开胸怀吸纳大企业、盯住大项目、集聚新产业、扶持转型升级。

  等待多年的赣州开始展现它的速度和魅力。2013年赣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0美元。2014年1—5月,赣州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6.75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4.4及0.7个百分点。赣州在奔小康的长征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李琰 李应齐 张惠婷)

  乐享政策红利(记者手记)

  赣南苏区是中国革命的根,苏区人民脱贫致富是党中央、政府的殷殷记挂。两年前出台的《意见》给赣南群众送来了政策、送来了资金,更是送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39个国家部委积极落实对口支援18个县(市、区)及赣州开发区,支持力度之大、对口之深,在新中国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

  紧抓机遇、顺势而为。赣州出台配套政策,借这股东风为民众圆宜居梦、喝放心水、拓康庄道。两年来,苏区干部好作风得到发扬光大,各级干部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为群众“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住在老表家,现场办案。以前老表不让干部进门,现在村里办啥红白喜事,老表首先就请干部来。上下一心,全力合作,再难的槛也能过,再多的矛盾也能化解。如今,干部工作有劲头,老表脸上露笑容,经济发展有成果。《意见》带来的政策红利人人分享。

  一路走来,大妈大叔满怀真诚地向记者吐心声,“党没有忘记我们,感谢政府让我们生活越来越好,老区人民永远与党中央心连心。”赣州,这片曾经被无数烈士鲜血浸染的土地,正释放出振兴发展的强大内生力量。

责任编辑:章 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