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科学思维 提高领导水平
发表时间:2014-07-09   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不仅部署了“过河的任务”,也指导如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他讲话中表现出来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有利于我们培育科学思维方式,提高领导工作水平。

  注重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现出了恢宏的战略思维,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以全局角度看问题。他指出,我们要善观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谋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二是强调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三是强调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他指出,党和国家事业是一个整体,要自觉找准本职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做到全党一盘棋、全国一盘棋,努力从战略上把握发展走向、破解发展难题。战略思维,决定我们的命运,决定我们能走多远、登多高。我们只有站在全局战略的高度,以“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对大局、对大势了然于胸,才能把方向、抓大事、谋全局,才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注重以“辩证思维”解忧难。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贯穿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反映出严密的辩证思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看问题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既看到有利的一面,又看到困难的一面;既看到其中的机遇,又看到其中的风险。二是抓工作分清主次。他指出,搞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三是透过表象找规律。他认为,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要求我们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辩证思维,决定我们的方向,决定我们抵达何处。恩格斯有句名言,“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缺乏辩证思维,我们只能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注重以“法治思维”护公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依法治国发表重要阐述,强调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要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特别是他提出建设“法治中国”,这是一个重大的命题,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标志着中国的法治建设从“依法治国”阶段向“法治中国”阶段升级。法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各级领导干部是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的中坚力量。其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依法治国的效果。

  注重以“底线思维”定边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既直面挑战,体现需要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又沉着冷静,体现管控风险、防守底线的智慧,显示出清醒的底线思维。比如,在谈到经济工作时,他指出,要锁定风险,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全面分析和界定经济已经出现的风险点,防范增长速度滑出底线,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谈到民生工作时,他指出,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不要做过多过高的承诺”“政府不能包打天下”。在谈到改革问题时,他指出,怎么改、改什么,有我们的政治原则和底线。我们在方向问题上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谈到国际外交时,他指出,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在谈到党风廉政建设时,他指出,党的干部必须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守住底线。底线就是主体依据自身利益、情感、道义、法律来设定不可跨越的临界线;一旦跨越了,主体的态度、立场和决策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从可以接受,变成不可以接受。我们仅仅懂得什么是底线,还不能算具备了底线思维。因为,虽然底线与底线思维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也有明显区别。底线仅仅是底线思维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仅仅能告诉人们许多事物都存在不可跨越的底线,告诉人们底线在哪儿。而底线思维则是不仅指出什么是不可跨越的底线,可能出现哪些风险和挑战,可能发生什么样的最坏情况,而且它还能通过系统的思考和运作告诉人们如何防患未然,如何化风险为坦途、变挑战为机遇。(作者:钟健能 系陕西省西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桑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