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颖
退休职工创办“留守儿童大院” 给80多名孩子一个家
助人为乐
安徽省
2016年8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翟颖,汉族,1957年出生,中共党员,退休职工,家住谯城区城父镇。

  事迹简介:她是一名家在城里的退休职工,却用一辈子的积蓄在乡下创办了一座专门收留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院”;她又是一名“老师”,除了照看“大院”里的“留守儿童”做作业外,还经常邀请外面的舞蹈美术老师,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绘画。每学期,她至少还会带孩子们去市区参观游玩一次;她更是一个妈妈,用自己的退休工资支撑着这个有80多名“留守儿童”组成的“家”。

  “留守”成大院孩子特征

  “中午11点啦!”2016年5月19日上午,刚将两个多月大的孙子哄睡着,翟颖的手机就响起了报时声音。她围上围裙,打开手电筒,走进漆黑的厨房,开始为即将放学的孩子们准备午饭。

  “由于停电,整个二楼很暗,做饭也不方便,本来想让孩子们到街上吃的,想来想去还是不放心,因为两天前就有俩孩子吃坏了肚子。”翟颖说。

  20多分钟后,几十个欢蹦乱跳的孩子出现在笔者面前。见到有生人,他们毫不羞涩,还主动打招呼。6年级的张晓宁是去年来到大院的,他一进门就探头往锅里看:“老师,我特别想吃烩面,你明天做给我们吃,好不好?”“好,下午我就去学,争取明天就让你们吃到!”翟颖笑着回答。

  张晓宁和同住在这里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大院的孩子。除了学生身份外,他们身上还有着共同的特征:学校离家较远,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长期在外打工,年迈的爷爷奶奶是其看护人。

  为了让这些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2010年8月,从医院退休的翟颖开始创办蒋家大院。目前,寄宿在这里的中小学生共有80余人。

  用爱为孩子筑座港湾

  摸摸孩子的头,刮一下孩子的鼻梁,打一下孩子的屁股……笔者注意到,翟颖与孩子们交流时,这些严厉中又略带温暖的小动作,总让他们感到无比亲切。

  “很多孩子的父母在他们两三岁时便出门打工,他们还太小,需要更多呵护,你不经意地去搂搂、抱抱他们,他们就会感觉到有人在关心自己。”翟颖说。

  有些孩子刚来的时候,吸烟的、喝酒的啥样都有。翟颖便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如何弥补“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及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上。

  翟颖首先制定了大院制度,要求学生以安全为前提,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下午放学后,翟颖会监督他们集体写作业,帮他们补差补缺,并给他们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学习之余,翟颖还定期为他们安排了作文课、书法课、国学经典课等,并邀请外面的舞蹈美术老师,教孩子们跳舞、唱歌、绘画。每学期,翟颖至少还会带孩子们去市区参观游玩一次。很快,孩子们变得乐观、开朗起来,大院也成了他们真正的家。

  近一年时间,9年级学生陈浩文与刚进大院时判若两人。“以前调皮,整天不着家,惹是生非,现在懂事多了,回家还知道给我端洗脚水、捶背喽。”翟颖曾多次接到陈浩文妈妈打来的感谢电话。

  去年开始,蒋家大院重新翻盖,一下容纳不了那么多学生。翟颖只好让家离学校稍近点的孩子暂时回家住,年龄大点的初中生尽量住在宿舍。然而,很多孩子白天还是会不自觉地跑来,而他们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们还要多久才能搬回来住啊?”

  在质疑声中快乐坚守

  蒋家大院刚创办时,院里居住的孩子每人每学期要交150元的生活费。这也受到很多人的质疑:既然是公益事业,为何还要收费?

  在翟颖看来,象征性地收点费用是想让孩子们住得心安理得,不觉得是福利机构。实际上,平时给孩子们加餐,添置健身器材、学习用品等方面的费用已远远超出了这个标准。近6年来,超出的部分,一直由翟颖的退休工资及收取的门面房租来填补。

  除了质疑声,最初蒋家大院处于那种无序状态。大批学生住进来,整天吵吵闹闹,打架的、哭喊的、逃课的,让邻居们无法忍受。不知所措的翟颖还曾动了“关门”的念头。

  “当孩子们告诉我父母都在外打工常年不回家时,我又觉着这些孩子好可怜,再也不忍心撵他们了。”翟颖说,不管外界对她评价如何,她都会一直笑着把这项公益事业坚持下去的。

来源:安徽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