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海
电工扎根山区每天奔波32里山路 十余年如一日守候“老人村”
敬业奉献
山东
2016年2月
1.jpg
人物故事:

  人物: 

  曹永海,男,1964年9月生人,国网青州市供电公司庙子供电所杨集服务站员工。 

  概述: 

  1989年,25岁的曹永海成为一名电工,穿梭于青州山区大大小小的村落,并与海拔800多米的杨集庵村结下渊源。这是一个“老人村”,6户、12名留守老人居住。曹永海每天奔波30多里的山路,守候着“老人村”12位老人,15年如一日,与大山为伴,为12位“麦田守望者”送去光明和希望。曹永海也先后入选“潍坊好人榜”“山东好人榜”。 

  故事: 

  青州市庙子镇杨集庵村地处青州市西南山区,海拔800多米,大山环保,需徒步进出。村里的年轻人早已移居城市,目前这里仅有6户人家,12名留守老人居住,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69岁。他们守望着贫瘠的土地,期盼着儿女的音讯。“牲畜不嫌地面苦!生在这里,心里想的,是这山;梦里待的,还是这家……”,2011年,央视曾报道过这个“隐世”的“老人村”,生活了一辈子,老人们都已经不想出去了。 

  这个在大山深处常年闭塞的小村落,1987年才通上了电。1999年7月,供电所实行包村制。从那开始,这12位老人有了共同的“儿子”,那便是负责他们村用电的电工曹永海。从供电所出发达到杨集庵村,骑摩托车走10里公路,还要再爬18里山路,崎岖颠簸的土石路,一遇到雨雪天气更是寸步难行,但曹永海慢慢地都习惯了。“在这种盘山路上骑车,就当是坐轿,就是苦了摩托车了,几年之内就换了三辆。”曹永海笑着说,只是他没有说的是,再往里的路,是摩托车根本进不去的,经常,他一个人背着工具包和给村里老人们带的大大小小的物品,一点点向大山深处走去。 

  “这个收音机就是电工‘儿子’送给我的。”彭先收就生活在杨集庵村,无儿无女,无依无靠,他喜欢听京剧,但是深山里信号不好,他的收音机搜不到。这话无意中被曹永海给听了去,他送给了老人一台“所里发的,能连续播放京剧的”收音机,他因为“不喜欢听”,承诺要送给老人。老人开心地不行,他不知道这台收音机是曹永海用自己攒下的工资买的,并找人从网上下载了50多首京剧。 

  在彭先收的记忆里,从曹永海负责杨集庵供电开始,油盐酱醋等这些日用品从没涨过价,电费也从来不催促着交。“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一些费用是电工‘儿子’给我们付的。”彭先收每每说到他们的电工“儿子”,便停不下来。 

  每次曹永海到村里,老人们都会迎上来围着他问寒问暖他不说,但是村里的老人都知道。在老人的心里,这个电工“儿子”朴实憨厚,心比针细。他明明负责的是村里的用电问题,6户人家的村子,曹永海的工作本该很简单,维护一下供电线路、抄表、收费就可以了。但是每次来到村子,他都忙得不可开交,挨家挨户串门:挑水劈柴的活儿抢着干,砌墙修房的事随叫随答应,生活必需品有什么缺的,他都记在心里;老人们有什么需要从山下带的,也从不落下……;而每次曹永海离开时,老人们都会将从山里摘的果子,地里种的地瓜、花生等塞给“儿子”。 在老人们的心里,曹永海比自家孩子还亲。  

  2003年8月的一天,夜里电闪雷鸣,大雨磅礴,曹永海失眠了。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他便迫不及待地拨通了彭先用家里的电话,果不其然,杨集庵全村断了电。二话不说,曹永海披上衣服便踏着泥泞的山路赶到了村里,情况比他想的要糟——村里唯一的变压器受雷击烧毁。  

  曹永海向所长汇报了情况,所里立马调配了一台变压器。当天下午,5名电工连同曹永海,顶着炎炎烈日,用肩膀扛着变压器,在陡峭的山路上,几近“爬着”到了杨集庵村,并快速恢复了供电。  

  “老人不容易,孩子不在身边,他们拿我当‘儿子’,我也把他们当亲人,为他们多付出一点儿,尽一份孝心也是应该的,百善孝为先嘛。”说着,腼腆的曹永海将目光移向了远处的大山。如今的他年过五十,鬓角已银丝乍现。 

  曹永海曾这样说:“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作为一名电工,让他们用上放心电就是我的责任,让老人们安享晚年是我最大的期望。”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山东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