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盈瀚
普通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执着拼搏 打造一流特色科普小学
敬业奉献
福建
2015年4月
2.jpg
人物故事:

  在福建省最早建立的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的万木林山脚下有一位普通教师,靠拼搏打造出了全省一流特色科普学校。他就是建瓯市房道中心小学陈盈瀚。2014年教师节前后,他荣获福建省“先进教师”和首届建瓯市“十大感动校园人物”称号。

  陈盈瀚经常忙得像打仗一样。白天时间紧,来不及做完的事情,在家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在同事眼里,他就是一位工作狂。“没有陈盈瀚老师努力,就没有房道中心小学科普特色学校的今天。他是我们学校成为建瓯市首批科普教育基地、省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环保教育基地的首位功臣。”房道中心小学校长张祖建说。

  科普天天“求异思维”

  陈盈瀚设计的科普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既考虑到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又能兴趣智能培养。除了利用校园科普设施,他将自己的图书、电脑、影碟机、照相机等器材及材料借给学生学习。平时还常常带学生到野外去,到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水库、自来水厂、当地的饮水源头等地采集标本,摄影创作,接受环保教育,见识大自然的魅力;每年还必带学生去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气象站去参观学习。在活动中,他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想“还可以怎么做”、“还可以用什么材料”等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房道中心小学目前已先后成立了16个科普兴趣小组:电脑板报、工艺美术(烙画、人造琥珀、人造化石)、昆虫标本、电脑美术、纸艺、腊叶标本、科普小作家、模型(航模、船模)、科技小制作、绿化小组、天文小组、气象预报、摄影、科幻画、其他标本(骨骼、浸制、剥制标本)、丝网花等科普兴趣小组。这些科普兴趣小组大部分由陈盈瀚负责指导,各组天天有活动,还有自己的科普网页。利用寒暑假的休息时间,先后编了《废物再生利用》、《烙画》等63本小册子。他说要在退休前编好100本科普丛书。

  2012年5月在福州科普活动会议上,陈盈瀚介绍了房道小学开展科普活动的经验获得与会领导和参与培训人员的一致好评。

  他指导的科普兴趣小组学生的作品也在省、市等级刊物刊登累计上百篇。仅在省级儿童刊物《小火炬》上就发表了14篇。近三年来,他带领学生制作了科普作品有5000多件。其中,各种标本1000多件,科技小制作作品1000多件,电脑板报400多份,摄影、PS作品、科技小论文等约2000多件…各种科技作品多人次获得获市级以上奖,科技作品获奖数居全市之前矛。其中2013年6月学生张淑朋被评为第六届全国“环保之星”。《陈盈瀚老师的科学课堂》在南平电视台播出。

  爱校如家犹如保姆

  孩子们如果出事了,他比家长还着急。一天中午,他听到一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赶忙跑了过去,发现孩子下台阶的时候扭伤了脚。当时他还没有做饭,一见这种情况,二话没说,连忙把孩子背到到医院进行紧急处理,并等到孩子家长都来了后,他才放心地离开。家长由衷地感谢,但陈盈瀚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学生的事就是他的事。

  2006年6月特大洪灾,学校停课。根据学校安排,他送完吴大元村冯东窠自然村的学生回家后,又将一名家长未来接的际村徐坑自然村的学生送回家。当时泥石流、山体滑坡堵住了学生回家的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他背起学生,又提着行李,从下午1点多到3点多才艰难地走过这段仅200多米的路。

  平时,他还会从家中或去采些草药来为生病的孩子们煎熬喂食,第一时间保障孩子们的健康。学校的寄宿生有时忘记蒸饭了,他知道了会马上给他们煮饭,在双休日有时间的时还经常在家做些小吃改善孩子们的伙食,绝不让孩子们饿肚子。这些并不是每个老师必须要做的责任和义务,但是陈盈瀚做到了。

  校既是家,就要爱校如家,陈盈瀚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每天下班后,总是默默检查一遍,看看门窗是否关上,电器是否关了,水龙头是否关上……遇到雷雨交加的天气,总是细心帮同事关好电脑,拔掉电源插头,以防雷击。

  在面对又脏又苦的活时候,陈盈瀚从来没有含糊过。学校的厕所一堵塞,他总就会二话不说带上工具去处理,不怕脏,不怕累,将堵塞的垃圾抠出来。这种活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确实相当难的,常常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但陈盈瀚却从来没有怨言,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

  家庭变故强忍重压

  2004年春季至2006年下半年,陈盈瀚年迈曾为黄浦军人的父亲重病在床,这给他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边是病重需要照顾的至亲,一边是繁重急需处理的工作,亲情和工作,他都没有舍弃。他用自己顽强的毅力挑起了家庭和事业这两副重担。

  2012年陈盈瀚妻子又患了癌症,病情较严重。他每天还是面带微笑,坚强而乐观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到学生身边。工作之余,忙着带妻子寻医问药,照顾妻子的生活起居。面对重重困难,他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奋力抗争。事业和家庭的双重重担,没有击倒他,炼就了一身的刚性与韧性。他把自己精雕细刻成一个面朝风雨、播撒阳光的人。

  他的勤恳热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和他相处的人,没有不对他的品行称赞不已的。一些他曾经的学生也不忘致电问候和回校看望。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福建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