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传华
诚信老人坚持拾荒8年为“失信”老板偿债
诚实守信
安徽省
2017年7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代传华,男,1947年11月出生,芜湖市鸠江区汤沟镇三汊河社区居民。

  事迹简介:代传华今年69岁,全家6口人,其中4人患精神残疾,多年来多亏政府低保等帮扶政策才得以生活。不过,就是生活得如此窘困的人,至今一直替“失信”老板偿还所欠村民18万元粮油款,尽管绝大多数乡亲们认为,债务与代传华无关,不需要他负责。8年来,大部分债已还清,乡亲们对代传华举动表示钦佩。2017年“芜湖好人”、“安徽好人”。

  正文:

  美国心理学家艾琳·卡瑟说过“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

  替“失信”老板偿还债务

  代传华是汤沟镇三汊河社区一名普通的农民,家中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女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唯一的媳妇,因实在忍受不了家庭的贫困,孩子没几岁,就离家出走,至今未曾回过家,是社区有名的贫困户。

  2009年,代传华为某油厂进行粮油代收代发兑换,成为某油厂在三汊河社区的粮油兑换点。附近的群众看中代传华一贯为人厚道,纷纷将菜籽送来兑换成粮油,随时取用。不料油厂老板在卖掉村民粮油后“卷款潜逃”,致使兑换点无法兑现413户村民六万多斤的粮油,按照当时的市场价3元/斤,一共18万多元钱。看着焦急拿着油票却无法兑现的乡亲,代传华不知如何是好。他回家跟二儿子商量后,告诉大家:“我开的小店里面还有点东西,你们看值多少钱,就用油票换走吧。”三天不到,小店里的东西被搬的精光。

  本想通过辛苦劳动增加点收入,不想“屋漏偏逢连阴雨”,粮油兑换不仅没有给代传华增加半点收入,反而给本就贫困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代传华经常从睡梦中惊醒,“老板跑了,但群众是将菜籽交给我的呀,群众取不了油,怎对得起?我必须得还。”

  “只要活着 一定把欠你们的都还上”

  要想还上价值18万多元的6万多斤粮油,对于有钱人,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代传华这样一个低保家庭来说,谈何容易,18万多元,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代传华曾一度因压力过大,精神恍惚,村民们得知情况后,纷纷上门安慰他,说:“老代,这事不能全怪你,你不用为欠我们的粮油担心,我们不用你还。”代传华摇摇头说:“放心,只要我活着,一定把欠你们的都还上。”

  从那以后,他让妻子在家照顾病情较重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女,自己带上一个稍微正常点的儿子开始四处打工,钟点工、勤杂工、搬运工,不管多累,哪里能挣钱,他就到哪里干,不管多脏,哪里能多挣钱,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不管多苦,能省的就省,心中只有还账。尽管省吃俭用,开始的几年,每年只能偿还几千元。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弱,代传华重体力活做不了了,但为了尽早还清欠账,他又背上了蛇皮袋,推起了小车,起早贪黑地捡拾废品。

  代传华家有一个账本,上面记满了当年兑换粮油人的姓名、粮油数量,只要家中有点积蓄,他就通知村民带兑换凭证前来兑换。

  八年苦苦坚守 终于云开日出

  八个春夏秋冬,不论炎热、寒冬,代传华总是起早贪黑,没休息过一天,没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没吃过一顿好菜,全部的收入,包括政府给他家的低保救助金,只要能省下来的,都用于了还账。八年的辛苦,终于在2016年看到解决的曙光,18万多元的债务大部分还清,白发苍苍的代传华终于长舒了一口气。老人向前来采访芜湖市《生活传真》记者讲述的一个细节,让在场的所有人几乎落泪。这八年来,老人一家几乎没沾过荤腥。眼下债务即将还清,前两天心疼儿子的代传华,特地买了几斤一般人不吃的“老肥肉”,一家人一顿狼吞虎咽地吃了5斤。

  贫穷没有让一个老人向生活低头,诚信让一个老人活得有尊严,代传华用八年的辛苦,换来当年承诺的兑现,为“失信老板”承担起责任,他的行为让当地的村民竖起了大拇指。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代传华总是憨厚的说:“做人要有诚信,贫穷不是理由,现在我还能做点,这些都是应该做的。我和老伴年纪都大了,以后我的子女还要靠政府照顾和乡亲们关心,就算我先感谢政府和乡亲们了”。

  顾全大局 舍小家保大家

  代传华平时也是一位乐于助人、顾全大局的人。2016年,汤沟镇遭遇到了几十年一遇的洪水,代传华家住裕溪河南岸沿堤边,位于险工要段傍。在汛期的20多个日日夜夜里,代传华不顾年高体弱,主动担任义务巡堤员,肩负起自家住所傍险工要段的查险、看堤任务,为方便夜间查险,他用电线将电灯拉到了堤边。随着汛情不断紧张,该处险情也不断加大,为消除隐患,需对此处进行重新加固,这样一来他家就得拆除,代传华没有借机向政府提出额外的补偿条件,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当天,就带着家人转移到一处临时住所里。拆除了居住几十年的房屋,代传华心情虽有些沉重,但看到险情排除了,大堤安全了,连称值得。

  ——诚信无价,相互感恩。这就是一位贫困老人八年来朴实而神圣的信念坚守。

来源:安徽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