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在君
九旬老兵58载义务守护红军墓
诚实守信
安徽省
2016年8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汪在君,男,1927年11月出生,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人。 

  事迹简介:他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拼杀过来的英雄战士,参军入伍11年,从普通的游击队员成长为代连长;他是对党无限忠诚,紧跟党走过67个风雨岁月的老党员,担任27年的大队书记,力改家乡贫穷面貌;他是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敬和爱戴的红色传承人,信守誓言为英烈“安家”,58载义务守护红军墓。他用一言一行坚定不移地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充分展示了一名老战士、老党员、老干部可亲可敬的道德风范,谱写了感人至深的老兵传奇。

  正文:

  歙县汪满田村地处与绩溪县交界的大山深处,是当地有名的茶菊之乡,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村后西山降下的一处缓坡上,耸立着一座红军烈士纪念碑。从1958年开始,每年清明节前后,当地一位老兵总会来到烈士纪念碑前,默默地献上花圈或自己采集的野花,祭奠长眠在这里的先烈英灵。一晃58年过去了,这位名叫汪在君的老兵现已90岁高龄,仍然坚持义务守护红军墓。

  参军入伍报答先烈恩情

  1927年11月,汪在君出生在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5岁时,父亲离世,妈妈孤身带着他和刚满3岁的妹妹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异常艰苦。1934年11月,方志敏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分路北上,其中一路红军途经汪满田村西山降时,与国民党部队遭遇,双方激战一天一夜,大部分红军突围,留下掩护的先遣队第三团团长王吉山和十八名战士阵亡,史称“西山降血战”。战斗结束后,年仅7岁的汪在君亲眼目睹了乡亲们把牺牲的红军遗体掩埋进战壕,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立志要加入革命队伍,报答红军烈士们的恩情。

  1947年11月,刚满20岁的汪在君光荣参军。入伍后,他刻苦训练,苦练杀敌本领。在战斗中,他机智勇敢,胆识过人,曾无数次从敌人的包围圈中脱险,屡创佳绩。解放后,他继续安心部队,为部队的建设做贡献,并先后荣获解放奖章和渡江纪念章。1949年11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被提为班长,1951年被提为副排长,1952年10月被提升为排长,1954年2月光荣地当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代表,1955年3月又被提升为副连长、代理连长。1958年3月,因胃病、关节炎等身体原因,他光荣复员,回到家乡汪满田,投入到地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

  信守誓言为英烈“安家”

  汪在君复员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西山降的19位烈士坟前,向烈士三鞠躬,并献上花圈,然后含着眼泪告慰烈士们:王团长,你和你英勇的战士们在九泉之下安息吧!国民党反动派已被彻底消灭,全中国解放了,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我们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你们,我们会经常来看望你们,等到来年,我一定为你们选一处好址,给你们修建一座陵园,竖立墓碑,好让你们的灵魂在那里得到安息!

  1958年8月,汪在君当选为汪满田大队的大队书记。上任后,他用他那雷厉风行和言行一致的部队作风带领汪满田村社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山造田建茶园,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建成了汪满田小学大楼、村大会堂、村中心石拱桥等。他这一干就是27年,心中却一直牵挂着为红军烈士“安家”的事,多次主动找到上级部门协调,想尽早完成这一夙愿。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对修建烈属陵园的心愿也愈来愈强。一是为了烈士们能够长久安息;二是让革命烈士陵园成为红色教育基地,警醒人们永远不忘历史,承前启后地激发后人的爱国热情。

  苍天不负有心人。2005年9月,县政府批准在汪满田村松源桥头修建红军烈士陵园,并竖立革命英雄纪念碑,以纪念当年在西山降战斗中牺牲的19名烈士。听到这一消息,汪在君不顾自己年老体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烈士陵园的建设之中。他虽近80高龄,仍与汪满田村新的村两委班子一起,在西山降的悬崖之上、丛岭之中,冒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寻找烈士遗骸和战场遗留物,并将它们小心翼翼地放入烈士们的木棺中。在烈士陵园的建造过程中,汪老义务参加选址、征地、材料选购、工程监督等工作,为烈士陵园的建造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永葆本色义务守护红军墓

  2005年底,一座占地面积30平方米,建筑面积20平方米的红军烈士陵园和高大雄伟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矗立在松源桥头边,“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这一天,汪在君笑了,但泪水也止不住地涌了出来。坚持了47年,他终于兑现了这句在烈士们面前的庄严承诺!

  从那时起,每年的清明节,前往烈士陵园参加悼念祭扫的机关、团体、学校和旅外各界人士络绎不绝,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年西山降战斗中红军战士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悲壮故事,汪老又主动承担起了义务讲解员的工作。只要是有来烈士陵园悼念或祭扫的个人或团队,汪老便主动向他们讲解,而每次讲解之前他都习惯地先向烈士行三鞠躬,以表示对烈士的尊敬,当队伍离开后,他又拿起扫把扫掉那些扔下来的果皮和垃圾等物。久而久之,汪老不仅是这块红色教育基地的护陵员和讲解员,更是保洁员。烈士陵园距离汪老家只有800米路程,他每天至少要来回走3趟。清明节期间最多时要跑上10趟之多,他却总是不厌其烦。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天,汪老都要求老师把入校新生组织到烈士陵园,接受第一堂红色教育课,培养小学生得爱国热情。

  如今,已经90岁的汪在君身体健朗,精神矍铄,仍然坚持参加党章党规和重要讲话的组织学习,从不倚老卖老,充分展示了一名老战士、老党员、老干部可亲可敬的道德风范。回首自己的风雨人生,这位耄耋老兵在安详中透着满足。他常说:“我和他们(烈士)一比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就会一如既往地守护红军烈士的英灵,将他们的故事讲下去,让先烈的精神激励更多的后来者。”

来源:安徽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