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军
特教老师为一个承诺守护智障孩子20余年
诚实守信
四川
2016年2月
1.jpg
人物故事:

  谯军,女,39岁,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巴中市巴州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副校长。因为学校毕业时的一次经历,让她无意中接确到智障儿童,看见他们无助的眼神,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帮助他们。之后,她成为了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她日日夜夜与一群聋哑学生在一起,乐此不疲。21年来,她把一个人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特殊教育,奉献给了这群有耳难听,有口难言的特殊孩子。21年来,她在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义无反顾,每一天,她都用无声的耐心、信心、细心、爱心和恒心编辑着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

  热爱特殊教育事业

  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21年来,每天面对着分辨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很差的聋哑学生,谯老师深深体会这其中的酸甜苦辣。这些聋哑孩子来自四面八方,残疾状况也各不相同。有时候,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年龄差距会特别大,最小的只有六、七岁,最大的十几岁,甚至二十几岁。一个简单的字母或生字、一句平常的日常问候语,谯老师往往要教上几十遍、上百遍。机械的重复,琐碎的工作,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单调和枯燥。

  陈丽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双耳失聪并没有掩盖住她的那份灵气。面对她那张红扑扑的笑脸和那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谯老师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她学会说话。为了让她僵硬的舌头灵活起来,她带着小陈丽做口舌操,舌头伸出,缩进,左转,右转,上伸,下伸……十遍、百遍、千遍……陈丽的那张小嘴干裂了,她便给她抹上甘油,谯老师的嘴角渗出了血滴,小陈丽用颤抖的小手给她擦去。课堂上,一张张小纸条传递给她发声的气流;一双双小手触摸着她的喉部感觉声带的颤动;一个个夸大的口型努力为她演示清晰的唇语;一幕幕形象的情境剧竭力表现文字的含义…… 外面刮风了,谯老师就教“风”字;下雨了,她就教“雨”字;孩子们生病了,请来医生,她就孩子们理解“医生”的含义……功夫不负有心人。无语的喉咙终于可以发声了,陈丽终于喊出了第一声“爸爸、妈妈”。当她的父母听到孩子喊出的第一声“爸爸、妈妈”时,都哭了,谯老师也哭了。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她教的学生冯阳和周叶莎以优异的成绩先后考入湖南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冯阳以自强不息的毅力完成学业并获优秀毕业生称号,他也是巴中史上第一位聋人大学生,现已成为巴州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教师。

  关爱残疾学生

  特殊教育学校里150多位学生,大多来自巴州区的各个乡镇,这些学生都住在学校里,学校成了他们真正的第二个家,老师成了他们真正的第二父母。二十一年来,她把慈母般的爱播撒给了最需要关怀的残疾孩子,也把最浪漫的青春年华无私地献给了特教事业。无数个清晨,她早早地来到学校,无数个夜晚,她带着欣慰与疲惫回家。没有豪言壮语,只是为了家长们沉甸甸的信任和嘱托,她竭尽所能给予学生最真实可感的爱与呵护。冬天宿舍冷,她给学生找来空的输液瓶冲上热水暖脚。学生过生日,她煮了鸡蛋买来牛奶送上祝福。周末她就带几个学生到她家里去过周末,还给他们买新衣服,做好吃的……她用点点滴滴的爱让那些远离父母的孩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并使学生从心底爱上了这位年轻的妈妈。

  爱是相互的。可聋哑人是一类猜疑心重、看问题偏激、做事莽撞的特殊群体。由于长期处于被同情、被谦让、被关爱的角色,常常使得他们缺少了一颗“感恩的心”。孤儿杨红玉先天性耳聋,“嗷嗷”待哺时就遭到了父母遗弃。入学后,杨红玉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关心、照顾。可是渐渐的,大家发现她变了:书包用旧了的丢掉,再换新的;爱心人士捐献的衣物不合意的根本不屑一顾。杨红玉的变化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星期一一大早,生活老师急匆匆地找到谯军,告诉她杨红玉偷了一百元钱后出走了。谯军老师浑身像遭到电击似的直打冷战,又气又急,和同事们连忙出去寻找。餐饮店、录象厅、游戏厅挨家挨户地打听,拿出她的照片请大家帮助辨认。直到第二天凌晨1点多才在巴广公路零公里处找到了冻得瑟瑟发抖的杨红玉。看见她浑身脏兮兮的,谯军就把她领回了家,忙给她洗澡做饭。她的女儿已经酣睡。衣裤、袜子什么也没脱,脏脏的脸,黑漆漆的小手。谯军的心一阵酸楚,爱怜的坐在女儿的床边。无意中,她瞥见了杨红玉,竟从她那冷漠的眼神中察觉到了一丝歉意。从那一刻起,杨红玉渐渐的改变了,当送给她水果、衣物时,她会轻声说一声“谢谢”;疲惫时,她会走到跟前问一句“老师,您累吗?”。

  生理的残疾使这些孩子心理不如正常人健全,感情脆弱而敏感,自我封闭现象普遍,他们需要尊重,渴望沟通和交流,期待求知和成才,更期待爱和温暖。尤其是作为残疾人的脆弱和敏感心理,更需要得到加倍的爱抚。为了把他们的心结打开,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给予学生更多的爱。谯军教的聋生班里有个来自农村的12岁聋哑男孩李强,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年迈的爷爷奶奶对他又力不从心。在村子里,他受尽了冷眼和排斥,逐渐产生了自卑、自闭和敏感的心理,经常小偷小摸,引得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2006年,他来到了学校,刚开始就很不合群,对别人的善意帮助当成是瞧不起他,从而故意找茬,经常和别的孩子打架。谯军知道情况后,就特别关心他,多次找他谈心,像妈妈一样在生活起居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慢慢的这位男孩在老师的身上感受到了久违的母爱并向老师敞开了心扉。

  业务精湛、敬业爱岗

  作为一名教学一线上的教师,在教学上她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同学们都认为她是值得依赖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又是亲密的好朋友。

  身为教学骨干,谯军努力钻研教材,大胆改革创新,自工作以来,她曾先后多次在省、市、区获奖。2004年11月在“四川省首届特殊教育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荣获综合二等奖;2005年6月在“四川省第六届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所撰写的论文《抓好预习“六环节” 培养聋生自学能力》获省级二等奖;所写的《新课改中培养聋生语文学习方法初探》、《立足实际 面向市场 发展山区特校职业教育》等论文曾先后参加全国特殊教育论文大赛并获奖。2013年11月她曾担任了四川省第五届特殊教育学校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的评委;2013年9月被评为全市教书育人的楷模,并在全市各县区巡回演讲;在2013年启动的全市公益手语培训中,她担任了培训主讲教师,对全市机关干部、各服务窗口人员、志愿者、社区干群、教师和学生等进行了手语培训。多年来,谯军用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过硬的业务水平,赢得了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

  作为教师,谯军同志把无私的爱全部融入了无声的世界,作为母亲,谯军同志把更多的母爱献给了别人的孩子。在她的精心培育和呵护下,一批又一批的聋哑孩子们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成熟,逐步做到自食其力、残而不废、回归主流、回馈社会。

  谯军同志就是这样用她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为特殊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把自己的青春和激情,梦想和追求写在了那些可怜又可爱的残疾孩子生命的培育之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填上了一块坚实的基石。她信守诚诺,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无私的奉献给了智障儿童们。

  【好人寄语】

  “为了智障孩子有个光明的前程,我愿意奉献我的一生!” 谯军如是说

  【道德点评】

  谯军把无私的爱全部融入了无声的世界,用她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把自己的青春和激情、梦想和追求写在了那些可怜又可爱的残疾孩子生命之中。

  【进入原文】

来源:四川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