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
01
总策划第2034期
张杨吉林
“一人不为众,独木不成林”
张杨,男,1981年10月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主治医师。从参加工作至今,张杨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经常会舍弃休息时间,参与到各种志愿服务工作中来。2016年9月,张杨入选“中国好人榜”。

        认识张杨,是在微信里。当时,他语速急促,说刚从火车站回来,在开车,有空细唠。火车站是全市防疫重点,也是张杨目前工作的核心。

      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图片来源:吉林文明网

        打算面对面采访,但被张杨委婉谢绝。一是时间不确定,二是他出于对新冠病毒传播的专业知识,提出微信采访。我懂,是因为他天天在防疫一线,为我的安全着想。

        张杨,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心脏康复内科副主任,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会长。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张杨出于职业的敏感,意识到这场疫情的严重。春节是陪伴家人、幸福快乐的时刻,但他在大年初二请示市防疫指挥部,说了医疗志愿者协会招募志愿者抗击疫情的想法。鉴于本市防控形势严峻,考虑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几年来的不俗表现,市防指很快批准了张杨的请缨。

        张杨工作雷厉风行。当天晚上,他通过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微信平台发布了《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紧急招募志愿者、筹集医疗物资共同参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工作》的信息。此次病毒的不确定性和感染的高致病率前所未有,风险不言而喻。信息发布不到24小时,点击率超过1.7万次,有超过200名志愿者积极响应。江城人民大爱无疆,张杨深有感触。

      张杨(右)在车站帮小朋友测体温。图片来源:吉林文明网

        张杨工作十分缜密。他一方面通过募捐筹集医疗防护用品,在短时间内募集到防护服50余套、消毒液100余斤、口罩200多个,为志愿者们提供了防护保障;另一方面迅速成立防疫专委会,对志愿者进行严格筛选及岗前专业培训。只一天时间,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便整装待发。张杨无比欣慰。

      张杨(左)在车站提醒乘客配合测温。图片来源:吉林文明网

        2020年1月29日,208名志愿者来到吉林市火车站,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进站出站人员进行筛查检测,发现有发热症状立即进行登记。志愿者们每日的工作时间为早上8点到晚上8点,非常辛苦。志愿者虽然身份不同但志愿相通,就是要为家乡人民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固防线。正月里,吉林市气温皆在摄氏零下20℃以下,站内室温每天最高不超过零上8℃,位于进出站口的温度则要更低。有人手、脚被冻伤,但他们买来发热鞋垫和暖手宝咬牙坚持。

      张杨(左)与志愿者交流。图片来源:吉林文明网

        除了组织志愿者到防疫一线,张杨也时刻关注在病房内与疫情搏斗的医护人员。2月2日,张杨率领志愿者协会代表来到吉林市中心医院发热门诊和吉林市传染病院,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送来1200份杂粮粥和40箱水果。2月7日,考虑到疫情面前老年人抵抗力低、容易感染的问题,他们又赶往吉林市社会福利院、回民养老院,为老人们送上8箱奶粉和10箱水果,希望他们平安度过疫情,享受幸福晚年。

      张杨对防护用品进行消毒。图片来源:吉林文明网

        张杨每天都要提前来到火车站安排工作。工作结束后,还要对当天用过的护目镜、测温枪等非一次性防护用品进行严格消杀。当夜幕低垂、华灯璀璨,张杨才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家。以前晚饭由媳妇做,现在媳妇也在抗“疫”一线,不能按时回家,只好由年迈的母亲为他盛上饭菜。妈妈虽然身体不好,却毅然承担起后勤工作。

        张杨在语音里自豪地告诉我,从1月29日上岗,截至3月23日55天的坚守,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招募志愿者542人,上岗参与防疫行动累计2213余人次,工作时长累计11936小时,测温444196人次。志愿者们发现并处理疫情隐患百余起,为全市重点防疫提供了第一手基础数据。他们累计募集酒精43桶(20斤/桶)、消毒液70桶(1400斤)、口罩33000个。这些物资全部发放到防控疫情站点,为政府解了燃眉之急。

      张杨奔走在防控一线。图片来源:吉林文明网

        张杨说,一人不为众,独木不成林。他的声音略有沙哑,但口罩下面一定是一张坚毅、帅气的脸。我想。‍

      (中国文明网综合文联吉林、吉林文明网报道 作者 吉林市海东青艺术团团长李明轩 责任编辑 陶恒)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