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新11.png
"好村民"张广新
七旬“乡贤”捐资千万 反哺家乡建美丽乡村
不管走多远,根脉就在老家。早年艰苦创业,如今事业有成的河北黄骅企业家张广新曾说:“家乡不美,自己美就是臭美;乡亲们不幸福,自己幸福有什么用?”几年来,他斥资上千万元,为家乡改造排水设施、铺路建广场、绿化建长廊,把家乡打造成了“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他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家乡公益事业,自己却依然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作风。他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他也被誉为“乡贤典范”。2015年12月,张广新荣登“中国好人榜”。

    平民的背景,坎坷的人生。从瓦工、技术员、施工队长、建筑公司经理到集团董事长……张广新阅尽生活千帆。可是,不管走多远,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个在河北省黄骅市旧城镇小堤柳庄村,那是他永远的根脉所在,那里有他挥之不去的乡愁。年过七旬的张广新老人总在想,自己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现在回归乡村,回到父老乡亲们中间,为乡亲们做些什么,都是应该的。

 

张广新老人精神矍铄。图片来源:沧州文明网

    2015年3月6日,闻着初春泥土的芬芳,记者来到小堤柳庄村,寻访这位从农村走出去,又回归农村的老人。    
  在村民活动中心广场旁,记者遇到68岁的村民周瑞春。他正在这里凝视:传统的石碾、石磨,两个大型的粮囤,还有那古色古香的农家院,多么亲切!“这些东西勾起了我的乡愁和儿时的记忆。”老人说。   
  同记者一起过来的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连岐说:“这些都是咱们村张广新的主意,让乡亲们对过去的风情有个念想。村里的面貌改造提升,他投了一千多万元呢
!” 

1.“大伙对咱这么信任,不把活干好,对不住乡亲们”

 
  我们沿着村中心路向南前行,经过一片浓密的枣林后,张广新老人早早站在自家门口准备迎接记者。王连岐介绍,张广新在建筑行业打拼了半个多世纪,当过瓦工、技术员、施工队长、建筑公司经理,如今是黄骅广信建设集团董事长。     
  “以前每次回村里,老哥儿几个就‘埋怨’我,只顾自己在外面享福,村里还是那么落后。”张广新说。这些年,小堤柳庄发展成了相距不远的新、老两个村,老人们大多住在老村,年轻人住在新村,新、老村村貌差别越来越大。老村的路坑坑洼洼,路边柴草乱堆,下雨天,出不来进不去,雨水还往屋里灌,把墙都泡碱了……   
  “听了这番话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张广新说,“家乡不美,自己美就是臭美;乡亲们不幸福,自己幸福有什么用?”

张广新(左一)为大家介绍村庄改造规划布局。图片来源:沧州文明网

  由于村集体没收入,张广新决定自己出钱让家乡变个样子。  
  张广新干的第一件事是建排水设施。他指着门口一排整齐的排水沟说:“这就是咱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号工程’,单这一项就花了400多万。”  
  “村里的路越修越高,积水排不出去,车一轧就烂了,等于白修。”在建筑施工方面,张广新是个内行。他认为,排水设施建设是最基础的工程,只有解决了排水问题,把“里子”做好,道路硬化、绿化等“面子”工程才能跟进。  
  在小堤柳庄村,排水施工并不困难:只要把户与户的排水相连,就能和村里东西两个大坑及村北的排干河连通,进而构成“小雨进沟、中雨进坑、大雨进河”的排水体系。  
  干了一辈子工程,张广新最看重工程质量。他拿笔亲自绘制施工图,做好工程预算,材料精确到一块砖、一方土,道路勘测精确到分米。他用混凝土做垫层,两边加固红砖,用高质量楼板做盖板。2014年6月开始,他天天守在施工现场,用3个月时间建成了长1.2公里的排水设施。  
  随后,张广新又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为村里新铺5800米村路,硬化14500平方米路肩,栽种1100棵绿化树,种植500平方米的冬青……

小堤柳庄游园街。图片来源:沧州文明网

  年过七旬的张广新老人,5个多月时间,天天盯在施工现场。累出了病,他硬撑着,直到2014年11月底全部工程竣工,张广新才去北京动了手术。“看到大伙对咱这么信任,不把活干完,不干好,真对不住乡亲们啊!”张广新说

2.留住乡愁,把美丽乡村放进大自然里

 
  “大家都搞美丽乡村建设,怎样的乡村才美呢?”2014年4月,从村里委任张广新担任美丽乡村建设小组组长开始,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把大片的土地铺上红砖,放眼望去空荡荡,怎么也感觉不美。”张广新说。多年搞建筑的经历,使他对乡村建设有新的体会:农民的幸福不是住在高楼大厦里,把城市的风景直接克隆过来,那样就不是农村了。农家在屋里做饭,缺葱花了,去菜园掐根葱就回来了,这才是农村,才是农民想要的幸福生活!

在文娱广场上,村民们扭起欢快的秧歌。图片来源:沧州文明网

  一套充满乡村特色的方案逐渐成型:把我们的作品放入大自然里,让村民们享受田园风光,还具有城市居民的舒适。古老的枣林、古柳河的绿水、儿时的记忆……众多代表乡愁的符号,在张广新脑海中闪动。  
  小堤柳庄有l00多亩“百年古枣园”,坑边河沿还种着许多古柳树。张广新对这些树情有独钟,“这些树木为村庄增添了绿色和活力,是天然氧吧,值得珍惜。”负责工程建设的村民张清勋说,“为保护生态,我们多次调整了施工路线。如果非要刨树,也得选个合适的地方移植栽活。”配合工程施工,小堤柳庄移栽树木20多棵,新栽树木2000多棵。

小堤柳庄村的乡愁记忆。图片来源:沧州文明网

  张广新将各家的石碾、石磨、牛轴、砘子等老物件收集起来,复原、展览,并保留使用功能。村北入口挂上书写“厚德载物”的牌子,文娱广场安放了“仁义礼智信”的石碑,村内街道建有“勤俭持家、团结邻里”为主题的文化墙……村里其他的“景点”也一个比一个靓:“乡愁记忆”、“游园长廊”、“百年枣园”,还有“精致河道”、“逍遥柳园”、“朝阳乐园”……张广新说,这些都是有生命的。

3.“不管走多远,根脉就在老家”

 

小堤柳庄幸福的村民。图片来源:沧州文明网 

  树不断根,人不忘本。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事业辉煌,但张广新坦言:“不管走多远,根脉就在老家。”   
  张广新对村里是大方的:早在1998年,他就拿起笔,为小堤柳庄村绘出村庄新区建设的规划图,大到村落选址、街道走向、住宅大小,小到胡同名称、一街一景。他把多数村民带出去,组成建筑队勤劳致富,现在,村里大多数人都从事和建筑相关的行业。每年张广新都会拿出10万元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如今,在他年过七旬时,他再一次拿起笔和图纸,绘制出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

  张广新对自己是苛刻的:上世纪80年代,他在当地油田当建筑施工队队长时,自己盖房,屋里的墙都是用煤灰抹的。如今,他依然是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出席正式场合常常是一套穿了数年的旧西装,钥匙用一根粗绳子系在腰间。

“乡贤典范”张广新。图片来源:长城网

  “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村民应该做的事情,这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企业家应该做的事。”张广新说,“老一辈告诉我要秉承孝道,孝道的含义很广,不仅是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更要孝敬生养自己的土地、父老乡亲。”  
  “他从乡村走出去,成功之后回归家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与治理,以自身在城市积淀的创业经验、专长、技术、财富以及文化教养,反哺桑梓、泽被故里、温暖故土、教化乡民。”黄骅市委领导评价说,“张广新不仅是乡贤,而且是乡贤中的典范。”

    (本网根据稿件《中国好人榜——张广新》《张广新:72岁“乡贤”斥巨资重塑美丽乡村》《黄骅72岁“乡贤”张广新斥资重塑“美丽乡村”》等稿件综合整理,感谢沧州文明网提供部分素材。)

编辑点评

   

    树不断根,人不忘本。张广新创业成功,却不忘反哺桑梓,他斥资上千万元,把家乡打造成“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奏响了引领父老乡亲共同富裕的最美乐章。他继承和弘扬了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了“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他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了文明乡风,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乡贤典范”张广新,为你点赞!

(责任编辑:刘鲲鹏)

    【本网点评】

    · “乡贤典范”佑护美丽乡愁
    ·好人张广新:情系桑梓堪为贤
    ·努力把乡贤文化弘扬起来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