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好党员恰力·阿布勒哈斯木
七旬老人创办"红色书屋" 把红色文化传播给牧民群众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青河县,七旬的牧民党员恰力·阿布勒哈斯木是个名人,他57年来收藏党报党刊,并办起了“红色书屋”的事,几乎无人不知。57年来,老人收藏红色报刊杂志一万余份,这些书籍、报纸、杂志几乎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历程。“红色书屋”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老人也一直坚持把党的声音和红色文化传播给身边的每位牧民群众。2015年9月,恰力·阿布勒哈斯木荣登“中国好人榜”。

    走进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阿热勒乡布河坝村的“红色书屋”,一张张陈旧的宣传画、一份份发黄的老报纸,静静地诉说着祖国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化:1953年首版印制的开国大典宣传画、1958年毛主席接见库尔班大叔的图片、1963年兰新铁路开通的宣传画……收藏这些珍贵资料的就是这间书屋的主人——牧民党员恰力·阿布勒哈斯木。

    57年来,他收藏红色报刊杂志一万余份,并坚持把党的声音和红色文化传播给身边的牧民群众。一个普通的牧民为什么会50多年来订阅党报党刊,这是怎样的情怀,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恰力·阿布勒哈斯木向官兵们介绍红色书屋的历史。图片来源:新疆文明网

1.半个世纪坚持订阅报刊 他成为牧民的义务讲解员

  1944年,恰力在青河县布河坝村一个哈萨克族牧民家里出生。小时候,家里很穷,加上交通不便,恰力没有上过一天学。1957年冬天,牧区举办扫盲班,13岁的恰力第一次捧上了书本。40天的扫盲学习,聪明好学的恰力基本学会了哈萨克文字。从此,在恰力眼里,每个字母、每段话语、每篇文章都散发着知识的光彩,富有魅力,让他激动,让他赞叹。每天晚饭后,恰力就开始给爸爸、妈妈读书。起初读的只有扫盲班奖励的两本书,一本是中国近代史,一本是哈萨克族诗人的诗集。

  那个年代,信息闭塞,没有广播无线信号,当地人了解外界信息的唯一途径就是生产队订的一份哈萨克文《新疆日报》。恰力就养成了读报的习惯,这让他在一群孩子中成了“百事通”。有时候,一些大人也向恰力打听国内、国际大事。1958年夏天,连续一个月,恰力没有借上生产队订的报纸。有一天,他看到邮递员骑着马驮着报纸、邮件出现在村头,就一路狂奔,跑到邮递员跟前,气喘吁吁地询问报纸来了没有。

  邮递员觉得眼前这个孩子很有趣,顺口说了一句:“报纸是生产队的,要想看最好让你爸爸订一份。”

  邮递员的一句话提醒了恰力。恰力问:“叔叔,一份报纸多少钱?”

  邮递员说:“一个月一元钱,全年12元,天天有报纸。”

恰力老人在擦拭红色书屋里的相框。图片来源:新疆文明网

  回到家,恰力央求父亲订一份报纸。父亲知道孩子喜欢读报,但是当时的12元钱毕竟不是一个小数目。晚上,恰力的父母商量了一下,最终答应给恰力订份报纸。半个月后,当邮递员再次来到生产队,恰力花6元钱订了下半年的《新疆日报》。报纸订上了,有事没事,恰力就跑到村口等邮递员来送报纸。从此,一份报纸走进了恰力家,走进了恰力的精神世界。一直到2010年,恰力坚持订阅哈萨克文版的《新疆日报》52年,从未间断。

    1964至1965年连续两年,不知道什么原因生产队没有订报纸,全队只有恰力订了两份报纸。这两年中,恰力家简直成了生产队队部,借报纸的、打听政策的、投递信件的村民络绎不绝,恰力则成了义务讲解员和收发员。
  生产队开会,人来齐了,队长先让恰力给大伙读报纸,大家一起了解社会重大事件、党和政府的决策。人们跟着报纸走出了深山,走向了广阔的原野,走进了北京、上海乃至全国、全世界……祖国边陲的一群哈萨克族牧民,听到了中共中央的公报,还有毛主席的号召……

  无论是边远的牧区,还是乡亲的毡房,只要有恰力在的地方,大伙儿就喜欢盘腿围坐在一起,听他讲故事、讲政策、讲外面的世界,于是,他成了村民了解外界的“窗口”。“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当这些令人振奋的消息通过恰力传到牧区的时候,牧民们沸腾了,人们高兴地弹起冬不拉,跳起黑走马。 

2.热爱党报创办农家书屋 希望更多乡亲受益

  80年代初,恰力到供销社上班了。随着家里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起来,恰力订阅报刊的种类也逐步多了起来。除了《新疆日报》、《红旗》杂志外,他还订阅过《伊犁日报》、《支部生活》、《民族画报》、《新疆画报》等刊物。后来他又订阅了《农村科技》、《科学与技术》等实用性刊物,并且学以致用,照着刊物上介绍的方法养鸡、养鸭、养兔子。一些牧民看到恰力成功后,也跟着恰力学习养殖,收益不错。

    在图书稀缺的时代,恰力视这些书报刊为宝贝,有时候连睡觉都要抱着。对于党的报刊和红色图书的热爱,让恰力老人买书订报的习惯坚持了50余年,并将自己家变成了村民们读书看报的聚集地。

  1997年,恰力在自己家建起了农家书屋,免费向村民开放,很受欢迎。2008年,在青河县委宣传部、民政局等部门的资助下,“红色书屋”正式挂牌。当年,阿热勒乡投资万余元,为老人建设了35平方米的专用书屋。此后,老人逢人便介绍他的农家书屋,他说:“是政府支持我实现了心愿。”

  开办在恰力老人家里的农家书屋实际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传统的农家书屋,摆放着2000多册图书、报纸、杂志以及电脑等设备;另一部分则展示着老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收集、订阅的图书报刊,镶嵌在镜框里的《新疆日报》等报纸、陈列在玻璃柜里的《历史潮流不可抗拒》等图书已经微微泛黄。这些书籍、报纸、杂志几乎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历程。 

恰力老人给学生们讲解图书的来历。图片来源:新疆文明网

  恰力老人拿出厚厚的一沓发票说,这是他几十年来自费订阅报刊积累下来的。而2008年农家书屋建成后,老人就不用再自掏腰包订报纸了。“现在农家书屋给我订了《新华每日电讯》、《农民日报》、《新疆日报》、《阿尔泰日报》,有这么多报纸,大伙儿高兴,我更高兴。”

  恰力老人的老伴则说,原来,无论在什么样的经济条件下,恰力老人都要攒出钱、挤出钱订报纸,夫妻俩人没少为此拌嘴,但看着他的那份热爱与痴迷,老伴总是让步。“其实我也不是不理解、不支持他,只不过作为家庭主妇总要为生计犯愁。现在生活越来越好,家里条件也好了,我也就更能支持他尽心尽力地把农家书屋办好。”听着老伴的诉说与理解,恰力老人憨厚地笑着。他说:“现在来农家书屋看书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对我特别尊重,还夸奖我的家有文化氛围。我就更觉得应该把这个农家书屋管好,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图书、报刊,受教育,长知识,有文化。” 

  谈及农家书屋现有的书报刊,恰力老人说,图书种类很丰富,不仅村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养殖类等科技类图书,小孩子们也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文学及少儿类图书。“如果还可以增补些图书,我希望是关于民族团结、法律、科技、种植类的图书,但最好是哈萨克文,因为村里有很多人只能看懂哈萨克文。”而对于报纸,虽然种类较多,但有时候总是好多天以后才能收到,所以老人的希望是“如果投送更及时就更好了”。

3.传播先辈红色故事 把党的声音传递给更多人

  恰力老人家的书屋门前除了挂着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农家书屋的牌子,还有青河县委宣传部、纪检委员会、拜兴边防派出所等单位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风廉政教育基地、爱国固边红色书屋等牌子。这也显示着这个农家书屋所承载的多种功能。 

  恰力老人家里有一个厚厚的留言簿,上面都是来看书的孩子们、各单位组织的参观者写下的感触。其中2012年8月一位署名为虞知初的参观者写道:“爷爷收集这些东西真是不容易啊。”2012年1月署名为肖仁人等人的留言说:“传承红色文化的恰力老人引起了西花厅和红岩儿女联谊会、国际周恩来研究会的关注,他们托县委宣传部将《回忆与思念》、《民族灵魂》、《解读周恩来》等14种红色书籍和光盘共81册送给老人的‘红色书屋’,并祝老人身体健康,广为传播革命先辈的红色故事。”在这个留言簿上写下参观感触的还有中央民族大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系的同学们、自治区公务员培训中心的学员、社科联党组书记等。

  

恰力老人为官兵讲解红色书屋历史。图片来源:新华网

  恰力老人说,很多时候孩子们来书屋看书,会对墙上挂着的老报纸非常好奇。这时,他就会指着报纸向孩子讲诉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党和国家的政策决策以及民族团结的故事。恰力老人认为,这些珍藏了几十年的报纸、书籍都是活生生的教材,而自己又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变迁,因此,他就特别想把党的好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日子越过越好的切身感受讲给孩子们听。恰力老人还自豪地说,2011年他实现了除了拥有一间书屋之外的另一大愿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我就更要尽一个党员的职责,宣传好党的政策,也让娃娃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恰力老人说:“我已经70多岁了,耳朵不太好了,但眼睛非常好,我觉得这是天生为看书而长的眼睛,所以希望书屋有更多更好的图书,也希望有更多人来这里看书,共同交流。”而村里的孩子们可以在书屋看书学习,是恰力老人最高兴的事情,他说:“我小时候没书读,现在有这么个好地方,最希望的就是孩子们都喜欢来这里看书看报,希望他们从小就能学文化、有知识,了解党的好政策,热爱伟大的祖国。” 

  虽然平时爱看书读报并满怀热情地向孩子们讲述那些报纸上的重大新闻,但恰力老人说,农家书屋配了电脑,他却不会用,这些只能由生活在他身边的儿子负责操作。现在恰力老人正在把儿子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希望他将自己毕生收藏的这些书报刊管理得更好,让更多人受到教育。 

恰力(中)受到表彰。图片来源:新疆文明网

  为了进一步使“红色文化”在青河县发扬光大,2011年,青河县委、县政府投资45万元,为老人新建了一座面积200平方米的“红色书屋”,还订购了各类报刊杂志。和恰力同村的巴合提汗说:“我从恰力老人那里了解到了不少党的好政策,比如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村民塔拉甫说:“恰力老人的书报不仅大人乐意看,村里的孩子们也常常去他那里读书学习。” 

  恰力老人的“红色书屋”在县里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先后被命名为“青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地区廉政教育基地”,前来借阅、观摩、学习的农牧民群众、党员干部、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多。

  如今,恰力老人依然坚守在书屋,他说:“我只是在履行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把党的声音传递给更多的人,等有一天干不动了,我就把这些事交给孩子们。”恰力的儿子塔拉斯别克说:“我会接过父亲的登记本,把‘红色书屋’一直办下去!”

  (本网根据《中国好人榜——恰力·阿布勒哈斯木》《57年收藏报刊杂志一万余份 恰力老人传颂红色文化》等稿件综合整理,感谢新疆文明网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恰力老人,一个普普通通的牧民,半个世纪的坚守,只为他心中的“红色情怀”。老人几十年始终不渝地坚持收集和珍藏党报党刊,把这些报刊资料当作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宝贝去爱护和留存,充分体现了老人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最淳朴、最厚重的情意,他的事迹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教材。如今,恰力老人的接力棒在一个个善良、真诚、热情的青河人手中传递,团结、互助、和睦、感恩的淳朴民风在青格里草原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责任编辑:张青玲)
    【本网点评】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