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60120301146989548.jpg
"好医生"吴永赞
退休老医生第三次“上岗”义诊14年 余热献给乡邻
82岁的吴永赞是海南海口长流镇上德高望重的好医生。在患者心里,吴永赞虽不是名气最大的医生,却是最体贴细致的医生,虽不是职称最高的医生,却是最乐于奉献的医生。吴永赞18岁投入麻风病防治工作,1995年退休后再上岗,49年的“麻防”工作经验,让他成为海南麻防领域中德高望重的泰斗。2002年完全退休后,他在镇上开起皮肤病诊所,14年来只收患者成本费,对困难户和革命老人分文不收。2015年12月,吴永赞荣登“中国好人榜”。
    82岁,有过令人骄傲的过去,儿孙满堂,退休金每月5000多元,顺着这一切推想——海南省海口市长流镇上的吴永赞老人完全可以颐养天年了。但是,他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3本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的病患名字,记录了2002年至今,吴永赞第三次“上岗”以来在家中治疗的每一个病人。在这些病患名字后的收费记录中,“免费”的字眼频频出现。在人生的暮年服务家乡,是这位曾在业内享有好声誉的皮肤病医生的心愿。他不知道自己人生的终点在哪,他说,有一点光,就发一点热。

吴永赞和担任他助手的妻子黄转秀。图片来源:海口文明网

1.18岁走上“麻防”道路  悉心照料病人为他们画眉

  到了海口长流镇,问路人,希望找一个80多岁的治疗皮肤病的老医生,路人的手指会指向一条小巷,“进去几十米”。悬挂在门上的白板上写着:上午8时半至11时半;下午3时半至5时。这是吴永赞医生的上班时间。头发花白,面容慈祥,吴永赞坐在屋子右边的一张桌子旁。无论有没有病人,他都会遵守上班时间,以免病人来了找不到自己。

  “我初中快毕业时,邻居老谢已上了半年的医专,他建议我去考考,我一下子就考上了。”吴永赞说,1952年,对于他而言是人生中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这一年,18岁的他即将从医专毕业,同时收到了去广州参加麻风病防治培训班的通知。
  那是个“闻风色变”的年代,参加麻风防治的医护人员不仅得不到赞誉和掌声,还往往因为长期接触易传染难治愈的麻风病受到不少冷眼和排斥。吴永赞的父亲吴世昭知道这个消息后,不止一次表示反对。“我父亲觉得治麻风病是个危险又不光彩的工作,他希望我能在长流镇卫生院上班。”吴永赞说,在了解父亲的忧虑后,他再三劝慰,终于说服了父亲。

14年来,吴永赞记下三本厚厚的门诊日志。图片来源:海口文明网 

  在结束了在广州的培训后,吴永赞获得了一枚胸章,上面刻着:“为消灭麻风病奋斗。”短短八个字成了他一生的信念。1952年5月吴永赞开始在皮肤病门诊上班,和麻风病人接触,为他们治疗。吴永赞放假回到家里,和老同学聚会,老同学便问吴永赞:“你从医院回来消毒没?”这些话,吴永赞总是将它们理解为朋友间的玩笑。
  面对麻风病人,吴永赞心中不是没有动摇过,但他不住鼓励自己:“既然我在这个岗位,就不能有恐惧。”照料麻风病人比照顾其他病患要麻烦和辛苦许多。为了避免传染,在每天进入病房前,吴永赞都要穿上厚厚的隔离衣、带上隔离手套和隔离帽,套上不透气的防护鞋。每天下班脱下防护衣物后,他都会变成一个“汗人”。吴永赞说:“在门诊的每一天都是这样熬过来的,冬天还好,夏天热到起痱子是常有的事。”
  由于麻风病毒会损害神经,患者手脚可能会在一夜间发生痉挛、萎缩,吴永赞每天都会为他们按摩、擦拭手脚,帮助恢复。麻风病人一有外伤就容易感染溃烂。这些伤口必须及时处理,否则会造成身体麻木,供血不足。在护理工作中,吴永赞经常照料伤口溃烂、骨头坏死的麻风病人。脓血从麻风病人溃烂的伤口流出,散发出阵阵恶臭。吴永赞却毫不介意,忍着恶臭凑近病人的伤口,细细地为他们清洗和包扎伤口。
  “麻风病人不仅要忍受生理上的痛苦,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麻风病人由于患病眉毛脱落,内心十分沮丧。为了安慰他们,吴永赞在工作之余拿起了眉笔,向女同事讨教画眉技巧,主动为麻风病人画上好看的眉毛,后来他还学会了植眉技术。

2.退休后为延续“麻防”事业再上岗 带出一支成熟团队

  在忙碌的工作中,吴永赞并没有放弃学习和积累。在参加工作后,吴永赞又完成了大专学业,并在工作中细心观察,积累,将实践经验与专业理论结合,陆陆续续在市级、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了24篇论文。

    1993年,吴永赞发表的《187例儿童麻风病临床分析》在业内引起很大反响,被国际麻风会议录用,吴永赞成为当年海南省唯一获邀参加该会议的人。临行那天,吴永赞流下了喜悦的眼泪。这是他第一次踏出国门。“干了一辈子麻风病工作,想想,也感到莫名的感动。”吴永赞说。 
  面对巨大的荣誉和肯定,吴永赞却从未有一丝骄傲的情绪。他说:“投入麻风病研究,想方设法缓解病人的痛苦,都是我应该做的。”他认真的求索没有因为荣誉而终止。在1995年,吴永赞退休时,又获得了有着麻风病防治行业最高荣誉称号的马海德奖。

王永赞认真地为患者开处方。图片来源:海口文明网 

  退休后,吴永赞本可以领着退休金在家修身养性。但他看到自己退休后,医院中缺乏经验和锻炼的年轻医生无人指导。于是他接受了海南省皮肤病医院的再次聘任。 
  吴永赞再次上岗后,开设护理课传授“麻防”知识,带领年轻的“弟子”们查房问诊,教他们如何照顾麻风病人的生活起居。终于,在不断的努力下,吴永赞将医院中的年轻医生培养成一支成熟的“麻防”队伍。年少不知韶华逝,在2002年第二个“上
岗”结束后,吴永赞投身于麻防事业的时间竟已49年,将近半百岁月。

3.第三次“上岗”服务患者14载 仁心看病只收一元钱

    吴永赞的事业画卷,并没有因为第二次退休而画上休止符。2002年,吴永赞回到老家长流镇。就在人们觉得忙碌了大半辈子,身患高血压的吴永赞可以闲下来安享晚年时,他却把行医的牌子挂到了屋外,决定第三次“上岗”。在吴永赞回到老家长流镇后,发现镇上几乎没有专门治疗皮肤病的地方,镇上的居民只能到海口市内求医。“长流镇距离海口有十几公里远,大家每次到市内看病少则花几百,多则几千。我有知识也有经验,可以用它们来方便百姓。”在人生暮年服务家乡,成了这位技术高超的皮肤病医生的心愿。

    吴永赞在小巷里开起皮肤病诊所,一开就是14载。对每个病人,他都不怕脏臭,不嫌麻烦地耐心诊疗。将心比心,用一颗仁心体谅患者的苦痛是他持守的信念。“皮肤病通常是慢性病,十分折腾人。长期肿胀和痛痒往往让病人感到很痛苦。作为医生不仅要用药治疗病人,还要开解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有治愈的信心。”

    吴永赞的门诊日志上有画着红圈的患者名字,对于这些患者他只是象征性地收取成本费甚至免费。图片来源:海口文明网

吴永赞翻看门诊笔记。图片来源:海口文明网

  2014年5月,海口一位叫小严的中学生双臂和小腿多处溃烂,在海口多个医院治疗无果。无奈之下,她找到了吴永赞。吴永赞给她开了药,但更换了好几次药方,还没治好。想到女孩平时即使天气再热都不敢穿短袖,吴永赞没有放弃,而是反反复复改进了好几次药方,直到年底,小严的皮肤病彻底好了。“治了7个月,终于治好了。”小严一句“谢谢”,至今仍让吴永赞感到满足。
  吴永赞有3本厚厚的门诊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自2002年开诊所以来经他治疗的患者的名字和收费。在这些病患名字后的收费记录中,多是7元、8元的金额,2元、3元也不少。笔记中有许多人的名字被红圈标出,这些人名后都跟着“免费”字样。
  张景秋是吴永赞的邻居,是九旬琼崖纵队老战士。几年前,得了皮肤病的她走进了吴永赞的诊所。吴永赞不收张景秋的钱,张景秋硬塞,吴永赞只好象征性地收1元钱。“老革命的钱我都不收,他们为了革命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我帮他们看点病怎么能收钱?”吴永赞说,除此之外,贫困户来看病,他也会不收钱,或者象征性地收1元钱。
  随着年岁渐高,吴永赞为患者诊疗的时间也渐渐减少,由于患上高血压,他每天中午都要休息一阵。“这几年,他身体也不大好了,看病也挺吃力的。”吴老的妻子黄转秀说,因为名声在外,每天来诊所看病的人很多,“他有高血压,不能太累,但他经常看病人看到一两点。”为了减轻老伴的负担,黄转秀除了负责吴永赞的一日三餐,还学会了卫生消毒、抓药配药,“他闲不下来,放心不下来看病的人,我就帮他打打下手。”吴永赞对自己的加班有充足的理由:“病人大老远跑来找你,哪里忍心赶病人离开。”儿子吴博心疼老人,常劝他放下诊所的工作,颐养天年。

    吴永赞却坚持只要身体还可以承受,都要将诊所继续开下去。他总是笑着说:“反正做这些事,我也乐在其中。趁我还干得动,人到暮年,有一点光,就发一点热。”

  (本网根据《好医生投身麻防49年 三次“上岗”余热献乡邻》《老医生吴永赞三次“上岗” 有些病人他分文不收》等稿件综合,感谢海口文明网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吴永赞便是这样一位在奉献中享受快乐的人,在本可以颐养天年的年岁,却选择了第三次“上岗”,只为用毕生所学服务乡亲。他是一个“怪人”,不畏惧世俗的眼光,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一生;他是一个心软的人,通情达理,一心只为病患着想;他是一个“闲人”,举手之劳,用余热服务乡邻。人到暮年,却仍积极奉献社会,是他,让我们看到了助人的快乐,让我们明白了奉献的意义。

(责任编辑:张殊凡)

    【本网点评】

    ·生命因不断散发余热而高贵
    ·用奉献为生命增加光亮
    ·好医生吴永赞:大写的仁义和善良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