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jpg
"好母亲"刘文珍
八旬老人接力离世女儿助学 20余年捐款46万元
上海长宁区八旬老人刘文珍22年前痛失爱女。为延续女儿的梦想,她用抚恤金资助了34名失学儿童,并和丈夫徐峰用积攒的血汗钱,在湖南芷江捐建起了以女儿名字命名的希望学校。2006年丈夫去世,她的爱心行动却一直在继续,累计捐款46万余元。然而她除了经营一家小餐馆外,其实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她说:钱留着没什么用,还是多用在有用的地方吧。失去女儿是不幸的,她却用善举收获了更多的爱。2015年2月,刘文珍荣登“中国好人榜”。

  一个平凡的母亲,用“大爱”续写生命。一个上海老人为何情系芷江?走进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街道居民刘文珍的家,看不出和其他普通的上海家庭有什么区别——简朴而整洁的家居布置,一尘不染的家中环境,只有墙上的那副挂毯提醒着我们,她和她的家庭那段不平凡的经历。

    挂毯上所描绘的是一所位于湖南芷江的学校:芷江上海徐勤希望小学。为了实现离世女儿的心愿,1995年她和丈夫徐峰开始用自己积攒的血汗钱,在湖南侗乡芷江捐建这所希望学校,并以女儿徐勤的名字命名。二十年过去了,刘文珍将对女儿的爱倾注在这片遥远的山区,同时也给自己的生命带来了另一种希望……

    绣有“芷江上海徐勤希望小学”字样的挂毯诉说着一个感人故事。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上海长宁站

1.痛失爱女 她选择用抚恤金资助34名失学儿童

    刘文珍的女儿徐勤是一位纯真、善良的姑娘,她从小就有一个心愿,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她甚至憧憬着长大后能当一位山村教师。1988年,徐勤高考落榜,未能如愿当上一名山村教师,而是在父亲所任职的上海医药工业设计院当上了一名临时工,但她始终念念不忘去帮助山区那些贫困的孩子。当她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想到的不是去买一套漂亮的衣服,而是全部捐给了安徽农村的一名失学儿童……

   在芷江县实施希望工程二十周年之际,刘文珍应邀参加了当地的纪念大会,当场又向芷江徐勤希望小学捐款两万元。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上海长宁站

  此后,徐勤还多次为其他农家失学儿童捐款。1993年,她通过自学考试,顺利拿到本科文凭并在深圳找到了一份如意的工作,不幸的是,就在到深圳工作后不到4个月,一场交通事故夺去了她年仅28岁的生命。
  痛失爱女,刘文珍、徐峰夫妇伤心欲绝。想到女儿未了的助学情,以及女儿生前留下的5.4万元抚恤金。老两口在料理完女儿的后事后不久,就带着1万元储蓄和保险金来到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那时候她只有一个要求,这些钱要捐给最需要帮助的人!于是这些钱被送到了芷江侗族自治县的34名失学儿童手中。

2.夫妻俩起早摸黑捐建第一所小学 带动万人助学芷江

  在刘文珍捐助这34名失学儿童后不久,1995年,芷江县的县委书记带着学生来到上海,专程感谢刘文珍。当时在紫云路上经营“勤云斋”素菜馆的刘文珍很高兴地接待了他们,并且请这些学生到饭店里吃了一顿饭。但令刘文珍感到奇怪的是,这些孩子面对一桌精美的食物却不敢动筷。
  原来,这些孩子从来没有进过饭店吃饭,他们不知道眼前精致得如同一幅幅画卷的东西是可以吃的。而他们身上穿的“像样一些的衣服”原来都是借来的。孩子们说,他们家中没有一件不打补丁的衣服,这些“像样的衣服”穿的时候会很小心,因为回去还要还回去。刘文珍听后非常难过,她希望能够为当地的学生做更多的事情。
  后来,县委书记试探着向她开口:“您能不能帮帮我们办一所学校?”刘文珍二话没说一口答应,虽然当时他们夫妇月收入也属微薄。回到家里,刘文珍怀着忐忑的心情向老伴说了这件事,没想到老伴很支持她的决定,并表示不够的钱由他去借,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这10万元凑出来。

   受助学生为刘奶奶戴上红领巾,争先恐后地向她汇报学习情况。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上海长宁站

  芷江县是一个山峦起伏的偏僻小县城,当被问及选址在芷江哪里时,她只说了一句:“不论路远路近,到最困难的地方去!”最终,学校建在了芷江最贫困的河西地区。
  然而,办学所需的10万元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范围。于是夫妻俩起早摸黑,把经营“勤云斋”素菜馆的盈利积攒起来全部用于建设学校所需的资金。经过2年时间,夫妻俩终于在1997年凑齐了10万元送往芷江,同年,芷江上海徐勤希望小学建成。每年暑假,他们都要邀请该校一些学生到上海看看,吃住在自己家里,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

  两位老人的义举,不仅帮助了侗乡的失学儿童,而且深深感染了上海大都市人们的心。在他们的感召下,上海东方明珠传输公司、上海市工商银行徐汇支行、上海电视台、上海农科院、上海大隆机械总厂等10多家单位近万人加入救助芷江失学儿童的行列。自1994年至2012年的不完全统计,上海各界人士在芷江共资助特困学生1400余人,捐助钱物共计784万多元,援建希望学校10余所。

3.20余年捐款46万 儿子成为爱心事业接班人

  除了捐建上海徐勤希望学校外,1999年时,夫妇俩又连续捐款,成立了上海建青实验学校徐勤奖学金。而这也只是刘文珍无数笔爱心捐款的一部分。

    又有一次,当她得知捐建的这所希望学校有10位师范生因经济原因要辍学时,她又伸出有力的臂膀,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又多方奔走联系,为山村输入教学力量。

  自1997年学校建成至今,刘文珍每年还会拿出1万元作为学校的助学金,这笔助学金既面向学生也面向校工与校长。1万元现在看来并不多,但贵在她和家人从1997年到2015年坚持了18年!2006年丈夫徐峰故世,刘文珍的爱心行动却一直在继续。2009年9月30日,她又捐款3万元在沂蒙山区建设希望小学,并于2015年2月落成。

   20年多来老人共捐款46万余元,捐建了2所希望学校和建青实验学校助学奖学金。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上海长宁站

  如今,女儿已经去世了20多年,刘文珍的爱心也奉献了20多年——至今,刘文珍各类捐款已达46万元!然而她自己除了经营一家小餐馆外,其实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那么她是如何捐助如此巨额的款项?刘文珍的一席话让人唏嘘不已:一只粽子就可以打发一顿午餐,两只粽子一天就过去了!她说:“钱留着没什么用,还是多用在有用的地方吧……”

    刘文珍的善行义举并不是一时之意,而是她多年来与人为善、乐行善举的累积。刘文珍经营的“勤云斋”素菜馆不但价格实惠,还聘请了很多残疾人在饭店里工作,解决了他们的生计。不过她的素菜馆2006年6月关门之后就没再开业了。当年“勤云斋”素菜馆的生意还是不错的,但为了响应政府拆迁的号召,她放弃了利益的考量,带头先动迁。她说,为发展大局做点事情非常光荣和值得,虽然餐馆没了,但她尽全力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她很满足。

    芷江上海徐勤希望学校建成以后,有很多当地的失学儿童写信给刘文珍。她非常认真地看每一封信,却没有回信。她说,不回信不是因为不关心他们,而是不想对他们造成心理负担。但是如果发现有特别困难的学生,她一定会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

    如今,刘文珍已是80多岁高龄,她一直在思考助学事业的“接班人”。这些年,她的儿子一直支持着她的助学事业,她也希望儿子能够接过她爱心事业的接力棒。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儿子同意了,他答应,一定会把这项工作继续下去,帮助更多当地失学儿童完成他们求学的梦想。
  失去了心爱的女儿是一种巨大的不幸,然而刘文珍却用自己的善举收获了更多的爱。她把
助学情洒遍在芷江侗乡的山山岭岭,命运虽然向她关上了一扇窗户,却又给她开启了另一种“希望”。

   (本网根据《实现离世女儿心愿 以女之名建希望学校》、《上海老人捐建希望小学续写女儿心愿》等稿件综合整理,感谢中国文明网·上海长宁站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你将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者很沉默”,挥手说道别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课题,有人沉湎于回忆无法自拔,有人把逝者藏于心中开始新生活。刘文珍老人痛失爱女,却用自己的善举收获了更多爱。尽管善良美丽的姑娘生命短暂,然而徐勤这个名字将会伴随无数少年的一生,她的生命,在她和母亲播种的爱的希望中得到永生。

(责任编辑:王钰)

    【本网点评】

    ·捐资助学之大爱 倾注教育之情怀
    ·刘文珍:“一举三得”的平民慈善家

微博转发进入微博话题:#好人365#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