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献阔 封面图.jpg
"好党员"黄献阔
乡里人的“活济公” 57年做好事不求回报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济公歌谣家喻户晓。在厦门也有一位“活济公”,他扎根乡村,住简陋的瓦房,干又累又脏的活,每天高强度工作16小时,只为多赚钱帮有困难的人,57年来一贯如此。其实他不愁吃穿,孩子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个个孝顺。有人问老黄,为啥要做“苦行僧”?老黄总会自豪地说:因为我是共产党员。2014年5月,黄献阔荣登“中国好人榜”。

    他是一位药师,免费救助无数病患;他是一个拾荒老人,热心资助35个大学生;他是5个孩子的父亲,子女个个都“有头有脸”,他却不要他们一分钱;他是一位退休老村长,真诚为民、无私忘我;他,名叫黄献阔,厦门翔安区新圩镇后亭村77岁高龄的老人,一名安贫乐道、甘于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

1.“活济公”自种草药救病患 分文不取57年

      眼前的黄献阔老人,虽已逾古稀之年,但仙风道骨、神采奕奕,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我对中医的热爱完全是一个巧合,我总觉得我们的中医药这么好,可研究的人太少。”黄老说,17岁那年,他母亲曾患有脚疾,又肿又痛,在医院看了4个月也没好,“一位中医只用了三个叶片的草药,就把我母亲的病治好了,从此我与中草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那以后,他迷上了中医,四处拜师学艺,其中有和尚,有部队医务队长,他还曾经在翔安古宅山上一住就是一整年,专门学习辨别各种中草药。22岁时,年轻的黄献阔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医,除了厦门的病人外,泉州晋江、石狮的病人也会来找他。

    “患者大老远过来排队了,实在是不忍心让他们等着”,上午10点多,黄老还顾不上吃早饭,刚进厨房,患者又进来问个不停,这是黄老每天的生活。黄老的“诊所”可谓门庭若市,每天来“问诊”的平均有三十多人,有坐飞机、有坐火车、有坐汽车、有自己开车、有坐公交车、还有步行而来的,远至黑龙江、新疆等地。村里人回忆说,90年代初,在农村很少见到小轿车,但他们村里常常有小轿车进进出出,全都是奔黄老而来的。即便找黄老的人越来越多,但是黄老有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就是对患者分文不取。“母亲当年是免费被治好的,我(免费)行医算是报答那个为母亲看病的老中医”,黄老说,作为一名党员,这不只是道德层面的事,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药方管用,让患者远离痛苦”。2009年,患者蔡某得了怪病,无法小便,肚子一天天鼓起来,上医院不见好转,眼看支撑不下去了。他的家人找到了黄老,并许诺,帮忙医好病,愿意送上家中7万元存款。最后,黄老治好了蔡某的病,对方坚持将存折给他,他当天又把存折还了回去。

黄献阔在为患者研磨草药。资料图片

    接待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却分文不收病人的钱,药从哪里来?1997年,黄老在山上种了300多种中草药,“需求量大的时候,我就把这些药做标本给病人看,让他们自己回家采。”黄老义务看病问诊57载,医好了不计其数的病患,治愈了诸多疑难杂症。他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每一个验证有效的药方,我都用本子记起来,既总结也能让更多人受益。”一些患者也主动把家里的古医书、古偏方拿出来送给黄老,“有的医书太久了,一拿竟碎了,我总是小心翼翼先记起来。”2010年,德艺双馨的黄老获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特色医学建设专家大会,并被授予名医牌匾。

    眼看着年纪越来越大,从不收徒弟的黄老也开始有点着急了。“我不喜欢一些人拿着偏方大赚病人的钱。”他说,“但是这么多的偏方、药方,如果失传了相当可惜。将来我想公布出来,留给社会。”从2010年开始,黄老开始写书,他希望能把这些神奇药方出版,“把我知道的秘方和偏方写进去,送给政府医院,去治愈更多的病人。” 

2.“活济公”变废为宝资助35名孩子上大学

    黄老的家在半山腰上,他戏称那是座“别墅”,其实就是个窝棚,更确切地说,是个垃圾场、养猪场、养牛场。到过黄老的住处,很多人都诧异了,家门口有像“小山”一样的垃圾。“哈哈,就是这些宝贝!”黄老指着院子门口。“宝贝”就是些塑料瓶子,用麻袋装着,堆得跟小山似的,高过了2米高墙头,家不远处,还有堆满塑料袋、编织袋、酒瓶子的垃圾山。

    黄老有一组熟悉的数字:捡牛粪一袋22元,酒瓶子一个8分钱,塑料袋一斤1毛2,编织袋一斤7毛,塑料瓶子每斤2块多,20多个瓶子就能有一斤。这些垃圾,在黄老眼里也成了“宝贝”,因为这些还可以卖不少钱。卖垃圾得来的钱,黄老全都用在困难学生和老人身上。几年来,黄老先后捐款5万余元,资助35名孩子上大学。黄老给村里27位孤寡老人每人送了一个电饭煲,总共花了一万多元。“送个电饭煲也就是捡几千个塑料瓶,”黄老得意地说:“我送出去的电饭煲都是当时最好的。”有人粗略算了一下,送一个400元的电饭煲,黄老得捡近4000个塑料瓶,27个电饭煲,相当于要捡约10万8千个塑料瓶子。一个73岁的老人,那得捡多少岁月啊。对这个数据,黄老不以为然,只是乐呵呵地笑。他说,家的边上有个单位,他包办了该单位的垃圾分类回收,做了5年了,每年能从垃圾里变废为宝1万多元。每到过年时,村里那些困难的老人还能收到他送来的棉被、衣物等日用品或“慰问金”。

黄献阔在给患者按压腿部穴位。资料图片 

3.“活济公”乐做和事佬支持建新村

    “如果没有老黄的带头和支持,新村建设试点任务很难及时圆满完成,也不会有今天村庄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的景象。”后亭村支部书记说。黄老上世纪80年代担任后亭村村长时,提出要用长远的眼光统一集约经营土地、搞好村庄规划的构想,并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多方筹措资金,修通了通往新圩集镇的道路,还做了土地规划,解决了村民无地建房和建房无秩序问题。 
    “每当我们走在这样平坦、宽阔的道路上,看着两旁建得井然有序的房屋,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是黄老,心里很是感激。”村民黄腰治回忆说,当时黄老用了一年半才做通了所有村民的思想工作。即使从村长的位置上卸任后,黄老也没有“卸掉”压力,在后来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中,黄老第一个站出来把自己的房子给拆了。对于一些想不通的拆迁户,黄老必定每天晚上要上门逐个做思想工作。在他的影响下,每天有近十户村民与拆迁部门达成拆迁协议。 
    村里环境变了,黄老还“不满足”,在他眼里和谐村庄还应该是大家过得和乐美满。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也难不倒“活济公”,村里只要有哪家夫妻吵了嘴,哪家兄弟不和,他都当成是自己家里发生的事一样,非要上门调解和好。老黄说,这就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4.“活济公”发明“黄老几号”“阔几号”龙眼

    黄老还是个聪明的果农,他以自己的果林做试验,大量嫁接了其他地区的龙眼好品种,结果还真搞出了名堂。 

厦门市同安区新圩镇后亭村村民、老中医黄献阔。资料图片

    1996年,龙眼价格开始大幅度下滑,黄老经过多地市场考察,发现龙眼的成熟期早晚对价格的影响很大,于是果断引种早熟的龙眼品种。每次下山,老黄都会多留一个心眼:哪里的龙眼好,哪里的龙眼早,他都会刨根究底,直至找到母树。一发现好的品种,就过去给人家取名,叫“黄老1号”、“黄老2号”,多年来,黄老已经引进了30多个品种。他说,希望全市的果农都能种上能够赚钱的龙眼,欢迎有兴趣的果农都到园子里接穗,保证免费。 
    从开始种龙眼,黄老的园子里就养了不少的禽畜:禽畜放养,饲料天然,禽畜养殖质量高;禽畜产生的粪便用来作为龙眼的肥料。他希望他的园子能带动更多的农民也对龙眼品种进行改良。黄老说他就有一点私心:希望将来农民口耳相传中能够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个龙眼品种,可以就叫做“阔几号”。

     养猪养牛、种龙眼、捡垃圾,黄老说他一年的纯收入能有5万元,这让他很自豪:“我年纪也大了,对物质条件没有多大要求”,无论怎样,“免费看病的规矩不能破”。

5."活济公“为何要做"苦行僧“?

    熟悉黄献阔的人都很清楚老人其实不愁吃穿,因为他的孩子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有着殷实的家境。常常有人不理解黄献阔为什么放着舒服的日子不过,而要独自一人蜗居山里,辛苦劳作,培植草药,捡拾垃圾,栽种蔬果,放羊猪牛,选择“苦行僧”式的生活。面对这个问题,黄献阔总会很自豪地说:“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简洁而有力的话语,透着自豪与喜悦,传递出责任与担当。 

   (本网根据稿件【中国好人小传】黄献阔:57年做好事不求回报》、《现实版“济公”黄献阔 57年的善举擎起道德丰碑》、《乐献大爱心自阔》、《“济公”党员黄献阔等综合,感谢中国文明网·福建站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看完黄老的故事,我的内心有感动,有折服,有慨叹。感动的是,一位衣食本无忧的古稀老人,坚持靠自己老迈的双手,不懈地劳作,只是为了用余生圆满自己的中医梦;折服的是,这位老人在任时成就斐然、“退位”后还不闲着,仅凭着一腔打破沙锅追到底的探索精神,就能在果园事业上做出惊动业界的成果,并且提供给他不菲的收入使施善之行得以维系;慨叹的是,老人做好事的精神已然宝贵,他竟然整整坚持了57年!他从不间断的执着,给我们带来了难以言表的震撼和敬佩。黄献阔,这位平凡的老人,他以自己朴素的行动,展示了老党员的高风亮节与高尚情操,生动诠释了对道德的质朴追求和精神向往,也给我们年轻一辈留下了关于人生价值的思索和感悟。

(责任编辑:陶恒)

    【本网点评】

    ·为自己代言 做个温暖的人
    ·凡人善举彰显党性光辉
    ·现实版“济公”黄献阔 57年的善举擎起道德丰碑
    ·践行大爱之心 扬“济公”之风范
    ·给永远比拿愉快
    ·黄献阔:琐碎平凡 精神非凡

微博转发】【进入微博话题:#好人365#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