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九十载,幸福亿万人。今年7月1日,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走过这波澜壮阔的90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奠定了幸福生活的基础,也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90年历程是一部无与伦比的教科书。
 
 
    意    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时  间  表
1934~1936年间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长征历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
    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详细>>]
  中央苏区
    1931年11月,在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般称中央苏区。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道脑机关所在地。中央苏区是由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两块区域组成的。[详细>>]
  血战湘江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
    湘江一战,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破产,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详细>>]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指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注意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政策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详细>>]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在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迂回穿插有效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详细>>]
  强渡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是红军的一次生死之战,能否渡过河去,是中国革命的关键。首长对这次作战给予了高度重视。
    他们同作战部队一起制定渡河方案,并强调这次渡河作战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作战部队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勇气,为作战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详细>>]
 
  爬雪山过草地
    在长征中,红一方面军先后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雅克夏山、昌德山、打古山等5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详细>>]
  长征大会师
    1936年10月9日和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中国工农红军持续两年、转战14个省的长征全部胜利结束。长征突破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从此揭开新的篇章。[详细>>]
  延安精神
    延安是我国党和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
    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详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详细资料
长征词条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详细>>]
长征地点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工农红军长征宣言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1935.10)
工农红军长征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长征一词的来历
    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的1935年5月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首次提出了“长征”一词。此前,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的目标是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提法是“突围行动”和“长途行军”;遵义会议后提出“西征”。这张布告首次用了“红军万里长征”一语,“万里”是从瑞金算起的行程,“长征”则表现了红军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后的振奋和自豪。“长征”一词很快就用开了。1935年9月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首次提出“二万余里的长征”。到陕北后,毛泽东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详细>>]
布告全文如下:

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夷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人风俗.

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

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

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红军总司令朱德
 
 
 
往期策划回顾之:中国一大,开天辟地大事变。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往期策划回顾之:记中国创建的第一支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 。八一南昌起义时及以后一段时间内起义部队称为中国国民革命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称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称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既第十八集团军和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新四军,从国共内战时期起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解放事业和抗击外国侵略和帮助邻国(抗美援朝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艰苦的努力和伟大的贡献。
 
 
第三期预告:党旗领导下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铿锵呐喊出全体炎黄子孙共赴国难同克时艰的心声,吹响了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号角。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经过如下:中央红军部队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

中国文明网 责任编辑:逯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