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加坡如何用文化强国
发表时间:2012-02-06   来源:海南日报

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已成为全世界最繁忙的艺术中心之一。

2012年1月1日,新加坡唐人街牛车水举行农历新年亮灯仪式。新华社发

  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文化能给一个地方带来什么?从新加坡的文化强国之路,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在新加坡采访,时间安排得满满,只有一个晚上结束得早,于是我们自掏腰包,买了正在新加坡演出的美国百老汇经典歌舞剧《狮子王》的票去看演出。

  票价实在不菲,一张三等座的票,折合人民币要七八百元。但即使票价较高,偌大的剧场几乎坐满,观众里欧美人不少,能占半数。

  在新加坡,像这样的全球顶级演出几乎从不间断,滨海艺术中心自2002年10月12日开业以来,已成为全世界最繁忙的艺术中心之一。而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艺术节让外来者在新加坡有看不够、待不够的感觉。

  结束6天的采访行程后,记者对新加坡的文化强国之路感触良深:新加坡在以文化展示文明、教化国民、推介国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文化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在此过程中,新加坡也塑造了身份认知度,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

  用文化内燃,树立新国人信念

  新加坡公元3世纪开埠,19世纪成为英属殖民地,期间曾被日本占领,后重归英国所属。1959年取得自治,1965年8月9日建国至今。

  建国初期,对其能否生存下去,世界民众表示了极大疑虑。除了主权纠纷,新加坡还面临着住宅短缺,土地与天然资源缺乏,以及高达12%的失业率。

  为了生存,弹丸小国新加坡开启了一连串的救国举措,发展工业及经济。

  工业迅速启动使新加坡制造业在最初的10年内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到1970年代,新加坡已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到1980年代,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有效解决。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无法满足新加坡人精神生活上日益增长的需求。

  从1980年代末开始,新加坡制订了分阶段文化发展规划。

  1988年,一个高级别的委员会———文化和艺术咨询理事会成立了,它的成立是为了审视新加坡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状态,以实现把新加坡建设成一个充满文化活力的社会愿景。文化和咨询理事会描绘出了新加坡文化和艺术未来发展的蓝图,提出了许多关键性的建议和意见,如改良文化和艺术的组织结构、教育体系和基础设施以及对其做更广泛的宣传推广。正因如此,国家艺术理事会、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先后于1991年、1993年和1995年成立,不仅建成了滨海歌剧院,还开启了新加坡博物馆和图书馆复兴的脚步。

  2000年,新加坡制定了“文艺复兴城市计划”,提出把新加坡发展成“21世纪文艺复兴城市,即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之一”,首要目标是把新加坡打造成为地区文化、设计和传媒中心。这些策略让新加坡赶上了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变革列车。

  新加坡国民在文化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找寻到强烈的归属感,由此而升发出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用文化粘合,提升国民凝聚力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为加强种族和谐,在立国之初,新加坡就确定了各民族平等的政策,鼓励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特色首先体现在官方语言设置上,马来语是新加坡的国语,英语、中文、马来语、泰米尔语同为官方语言;其次体现在公共假日的设置上,新加坡每年有11天法定节假日,除元旦、国际劳动节和国庆节外,其余8天都是民族和宗教节日,如华人新年、佛诞日、开斋节、哈芝节(宰牲节)、圣诞节、排灯节等。其他的节日如华人重要的中秋节,虽然不是公共假日,也会隆重庆祝。

  在不同的节假日,政府支持不同族群的各种文化活动。新加坡唐人街牛车水每年春节和中秋节都要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其中亮灯仪式一般会有新加坡总理等官员出席。在滨海湾河畔,每年春节都举行“春到河畔”迎新春活动。在十多天的活动中,每天有歌舞、杂技或戏曲等文艺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展示以及小吃品尝和游戏等。在印度

  人聚居地“小印度”,每年则会举办排灯节、蹈火节庆祝活动。

  除了各个族群的节庆活动,新加坡政府和基层组织也举办一些富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活动,这其中,已办了39年的新春“妆艺大游行”,已演变为不同族群和海内外人士都能参加的国际嘉年华。

  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体可以“做什么”和“哪些不可以做”,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那样做”。新加坡以多元文化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种种矛盾,起到了熏陶、教化和激励的作用。

  在推行多元文化的同时,新加坡将儒家文化巧妙地运用到国家和企业的治理中,让儒家文化的精髓“仁爱精神和民族意识”与科学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成为指导和推动经济发展的理性工具。

  新加坡将儒家思想本土化,形成五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东方和西方的精华必须有机地融合在新加坡人身上,儒家的伦理观念、马来人的传统、印度人的精神气质,必须同西方追根问题的科学调查方法和客观寻求真理的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

  新加坡就在这种文化粘合精神指导下,实现了多民族的国民凝聚力。

  用文化助推,让国家更具吸引力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在人们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新加坡致力于文化上的“新加坡制造”,内容以其多元文化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镜像新加坡历史,与社会文化交融。

  新加坡注重演绎其多元文化传统,如新加坡艺术节、新加坡双年展、新加坡作家节。令人瞩目的新加坡艺术节和国际爵士音乐节,吸引许多国际优秀艺人登台献艺。

  新加坡每年都会参加各种在世界各地举办的文化节或文化周,用兜售艺术、展示文化的方式改变新加坡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印象,新加坡不只社会井然有序、行政效率高,同样是一个文化气息浓厚、适合居住与生活的绝佳城市。

  2010年10月到2011年1月,新加坡在法国巴黎举办了“新加坡艺术节”。这个艺术节达到了创造新加坡艺术和文化全球意识的目标,得到了当地及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极高赞誉。

  新加坡不只让文化艺术成为对外的形象大使,还通过塑造全新的泛亚美学,努力将自身建成本地区艺术及表演的国际舞台。

  用文化艺术吸引国际游客是新加坡最明智的选择。2002年10月落成的滨海艺术中心,提供了交互动感的环境,让表演艺术家、演出制作人及艺术经纪人有机会互相交流,近年国际顶尖的表演和艺术公司都把新加坡作为他们亚太巡回演出的必经之地。

  新加坡有计划地通过国家和个人协作,创立多学科创作和教育混合工作室、私人博物馆、教育机构和文化企业集群,这个做法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培养人才和创意的国际化温床。

  新加坡艺术理事会建立了一个艺术创作基金,为新加坡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制作的高质量新作品、沟通平台和展示平台提供财政支持。

  新加坡的旅游业在全球已非常著名,而为打造什么样的旅游吸引物,新加坡颇是动了一番脑筋。

  新加坡各种各样的博物馆既是好的旅游吸引物,又是最好的知识传播物和文化传承物。新加坡的博物馆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所有博物馆均有多语言多途径导览,且参观费用合理。公立博物馆一般会以市中区交通便捷的古建筑改建而成,如维多利亚式的国家博物馆、河畔的亚洲文明博物馆、由圣约瑟书院改建的新加坡美术馆等,还有由旧道南学校改建的前亚洲文明博物馆,后改为土生华人博物馆。此外还有不少私人博物馆,如佛教博物馆内学堂、玩具博物馆等。

  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努力,仅在博物馆一项上新加坡就取得良好的社会回报,2008年开放的土生华人博物馆,仅9周就吸引了5万人参观,其中75%是本地人。而亚洲文明博物馆在1997年开幕的时候,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吸引近6万名参观者。

  由政府主导的对自身文化艺术的重视,让民众对文化艺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越来越高,新加坡整个社会也随之向优雅的有品位的方向发展。

  文化艺术使新加坡成为工作、生活、游玩的极具吸引力之所,增强和提升了新加坡人的知识结构和创造力,进而促进新加坡社会更加富足与休闲。(文\海南日报记者 赵 红)

责任编辑:张智萍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89255&encoding=UTF-8&data=AAd3JwAAAAcAAB7yAAAAAQAh55yL5paw5Yqg5Z2h5aaC5L2V55So5paH5YyW5by65Zu9AAAAAAAAAAAAAAAuMCwCFCMAttosfS4s3j-UXHK0mtCrsLz_AhRQTw4St3mIkBon6-iS47g0aqH7vQ..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89255&encoding=UTF-8&data=AAd3JwAAAAcAAB7yAAAAAQAh55yL5paw5Yqg5Z2h5aaC5L2V55So5paH5YyW5by65Zu9AAAAAAAAAAAAAAAuMCwCFAgc1gTLZNSoijmYMQYEYS23wia-AhQ_08hfTz9T5oJyIaTYe1EqfSUaJA..&siteid=7